王钱松老师去世,回顾影偶作品祭奠之,致敬默默耕耘的守艺人

我们皆随愿而来,在无垠的虚空里抓取那短暂的生的间隙,得以在光的注视里前行,得以追索主宰命运的自由,是要遭遇一些人事,途径一段浮华或者清寂,像王钱松老师那样守艺人意味着什么呢?也许是为当下提供参照的原色与坐标,让我们被极速快感迷航时,可以回首来时路,而不觉得荒蛮。

我终于明白,一切都要放下,但放下的方式不是抛弃,而是完成。

王钱松出生于海宁皮影戏之乡斜桥,这里也是海宁剪纸的主要流传地。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使王钱松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绘画和剪纸天赋。21岁他应征入伍,在部队担任文书、美术编辑等职务。1969年,他转业到嘉兴浙北报社,工作之余致力于剪纸艺术的推陈出新。

1979年,王钱松回到老家斜桥,面对海宁皮影戏人员遣散、皮偶道具付诸一炬的残局,他积极动员7位老艺人,重新组织斜桥影戏班。在皮影戏传人郎自立先生的传授下,他从残存影偶的整理、翻新、复制入手,系统研究了海宁传统皮影戏的造型特色、变化规律和十几道工艺流程,几十年的苦苦坚持和对皮影艺术的深刻领悟,使他成为海宁传统皮影戏影偶制作的杰出代表。

30多年来,王钱松已制作皮影戏影偶人物、道具1000多件,可演300多出皮影戏传统剧目。

(王钱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影偶制作大师,剪纸艺术家)

(王钱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影偶制作大师,剪纸艺术家)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