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友书:关于黄梅戏《天仙配》剧本的回忆

本来和我一同调出到地区文教局的陆洪非同志,也被调去省剧目室工作,改为专职创作干部,大概在四五月间,他突然来到安庆,到文化馆向我说,他想把《天仙配》这个戏再继续加工整理一下,并和我商量要我把改编本《天仙配》借给他参考,其实他是为1954年华东会演作准备工作的,但我不知道华东会演的消息,他也隐瞒没说。我因行政工作缠身,也没时间去加工修改。况且此剧从立意到如何改,如恢复董永劳动人民身份,该保留哪些场,删除哪些,最后以悲剧结束,这些陆洪非都十分清楚。所以我毫不犹豫,慨然应允。立即把改本交把了他。至于以后会遇到那些问题,我想也未想过,老陆是老朋友老同事嘛,我相信朋友。到了夏秋之交吧,丁式平同志衔命来到安庆,到文化馆找我,说老陆已把《天仙配》本子整理好了,省团里青年演员多,计划到安庆市借民众剧场排练一下,由乔志良导演,排好后就在安庆试演,就便请安庆观众做个鉴定。我欣然同意,并向民众打了招呼。把舞台让他们排演。不久,剧团排演结束、彩排时请我们有关同志去看了,初步演出基本是成功的,整个框架和我的改编本基本一模一样,从“辞窑”起,中经“鹊桥”、“织绢”,到“分别”为止,以悲剧结束。只是“鹊桥”一场,陆洪非在渔樵耕读赞词上下了点功夫,把唱词重新加了工,语言也很美,如无旧诗歌的基础,是断然改不出来的,唱曲听说也经王文治同志改写了。更重要的是乔志良他运用了京昆中的舞蹈动作,把这出戏改变成一场小型歌舞剧,这比原来让七个仙女站在桌子上,让渔、樵、耕、读四个演员走过场,从左到右,陡然起了质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古典戏曲这一综合性艺术的优良传统。这场戏算是起死回生,站起来了,乔志良同志是立了一大功的,这绝不是一般出身话剧的导演能办得到的。本来“鹊桥”和“路遇”、“织绢”、“分别”便构成了这本戏的四大支柱,好比四条腿的板凳,便站稳了脚跟。说明它像一个闺中少女,已经成长得可以出嫁了。我非常高兴。

第二天,我便在文化馆三楼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我主持会议,接着便请剧本整理者发言。老陆这时倒也谦虚,说“这个戏是我参考班馆长的改编本加工而成的。”我在兴奋之余,会后便给《安徽日报》写了篇剧评,没有点明作者是谁,也没有提及乔志良的功绩,事后我没有把文章剪下,相信陆洪非会保存下来的。

节选于《振风》2013年第1期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