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西二人转纪实
东北二人转最初形成,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间。这是口头传诵的一种产生于黑土地的原滋原味的东北说唱艺术形式。
1906年,双庙子(即兰西)已有了二人转演唱,只是撂地儿演出。都是两个男人,一个唱上装,一个下装,扮相一男一女。这些演员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展现一出文艺,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
建国之前,兰西的“蹦蹦”“地蹦子”“对口戏”等多种民间戏就相当活跃。兰西二人转,是具有较多曲艺和歌舞表演因素的民间艺术形式,彰显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当时,兰西已经有了民间艺术队,二人转主要剧目有《大西厢》《双锁山》《杨八姐游春》等。铁橛子、小连如(大名叫宋友)、刘青年、苑士存、王焕、赵清文,拉大弦的冯玉林等几位民间老艺人,执著地追求和献身于这项群众文化事业。
解放后,兰西二人转很快在黑土地扎下根,并形成和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创作和提高。主要演员有:苗凤岐(艺名苗八)、宋连碧。后来,由焦伯东、傅龙春、郭春荣、郭德保等人牵头,大胆开创了二人转现代剧目,创造成功了快速编舞法,编写了颇有品位和影响的《兰西二人转一百例》文艺本子,主要造型有:苏秦背剑、双燕展翅、单凤朝阳、虎落平川等。
早年,东北地区兴起二人转双扇舞,皆起源于兰西县,发明者是兰西剧团的宋友,蔡玉芝、凤佰云等艺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个舞蹈形式,引起了极大震动,省文化局专门派人来兰西研究双扇舞。随后,兰西剧团创作设计了30多种双扇舞形式。主要是三场舞,即开场舞、中场舞和结束舞,极大地美化、丰富和活跃了二人转舞台,对东北二人转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兰西二人转在这方黑土地上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演出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唱出国家水平。首先源于一个上好的创作班子。当时,焦伯东、傅龙春、张敬之都是创作戏剧的大手,作品屡次在省及国家获大奖。焦伯东40多岁,才华出众,创作的剧本达到了较高水准,为兰西二人转源源不断地提供了精彩的演唱本子;再就是创作和演奏曲调人才超群。曲作者陈福奇,主要写传统二人转;还有杨志学,主要是编写现代二人转曲调。演奏二胡者为杨志学、王明纪等,陈福奇是板胡,还有苗凤岐、许景亮吹的唢呐,打鼓的是刘兴华,大弦是景福生,唢呐加竹笛王佩影。还有竹板子加上手玉子是演员上场表演,碎嘴子为伴奏人经常使用。兰西县文工团在继承传统曲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独创,渗透了许多其它地方的曲艺元素,花样翻新,洋溢着鲜活而美妙的现代气息。
当年,那些演员都特别优秀,有程艳玲,是地地道道的台柱子,后来被省里龙江剧团要了去,现今早已经成为颇有名望的国家一级演员。还有高航、蔡玉芝、凤伯云、小李丫(大名叫李丽芹)。她们年龄都在20岁左右,品貌双全,是全省二人转演员里的娇娇者,个个身段优秀,功夫过硬,表演到位。
兰西二人转一路走来,风风火火,为腾飞的兰西文化事业增添了无限光彩。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和1958年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期间,兰西县代表团都派人演出了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杨八姐游春》,引起如潮好评;1961年,兰西自导自编自演了一出二人转《接鞭》参加全省比赛,由赵振东、蔡玉芝表演,获得了编剧一等奖、舞美一等奖、表演一等奖;1985年,由程艳玲等人表演的二人转《云遮月》再次连续获大奖……此后,兰西县二人转演员多次代表龙江参加全国统一调演,连续多年在省及国家获大奖,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唱响了兰西二人转这一地方戏曲品牌。
1906年,双庙子(即兰西)已有了二人转演唱,只是撂地儿演出。都是两个男人,一个唱上装,一个下装,扮相一男一女。这些演员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展现一出文艺,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
建国之前,兰西的“蹦蹦”“地蹦子”“对口戏”等多种民间戏就相当活跃。兰西二人转,是具有较多曲艺和歌舞表演因素的民间艺术形式,彰显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当时,兰西已经有了民间艺术队,二人转主要剧目有《大西厢》《双锁山》《杨八姐游春》等。铁橛子、小连如(大名叫宋友)、刘青年、苑士存、王焕、赵清文,拉大弦的冯玉林等几位民间老艺人,执著地追求和献身于这项群众文化事业。
解放后,兰西二人转很快在黑土地扎下根,并形成和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创作和提高。主要演员有:苗凤岐(艺名苗八)、宋连碧。后来,由焦伯东、傅龙春、郭春荣、郭德保等人牵头,大胆开创了二人转现代剧目,创造成功了快速编舞法,编写了颇有品位和影响的《兰西二人转一百例》文艺本子,主要造型有:苏秦背剑、双燕展翅、单凤朝阳、虎落平川等。
早年,东北地区兴起二人转双扇舞,皆起源于兰西县,发明者是兰西剧团的宋友,蔡玉芝、凤佰云等艺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个舞蹈形式,引起了极大震动,省文化局专门派人来兰西研究双扇舞。随后,兰西剧团创作设计了30多种双扇舞形式。主要是三场舞,即开场舞、中场舞和结束舞,极大地美化、丰富和活跃了二人转舞台,对东北二人转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兰西二人转在这方黑土地上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演出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唱出国家水平。首先源于一个上好的创作班子。当时,焦伯东、傅龙春、张敬之都是创作戏剧的大手,作品屡次在省及国家获大奖。焦伯东40多岁,才华出众,创作的剧本达到了较高水准,为兰西二人转源源不断地提供了精彩的演唱本子;再就是创作和演奏曲调人才超群。曲作者陈福奇,主要写传统二人转;还有杨志学,主要是编写现代二人转曲调。演奏二胡者为杨志学、王明纪等,陈福奇是板胡,还有苗凤岐、许景亮吹的唢呐,打鼓的是刘兴华,大弦是景福生,唢呐加竹笛王佩影。还有竹板子加上手玉子是演员上场表演,碎嘴子为伴奏人经常使用。兰西县文工团在继承传统曲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独创,渗透了许多其它地方的曲艺元素,花样翻新,洋溢着鲜活而美妙的现代气息。
当年,那些演员都特别优秀,有程艳玲,是地地道道的台柱子,后来被省里龙江剧团要了去,现今早已经成为颇有名望的国家一级演员。还有高航、蔡玉芝、凤伯云、小李丫(大名叫李丽芹)。她们年龄都在20岁左右,品貌双全,是全省二人转演员里的娇娇者,个个身段优秀,功夫过硬,表演到位。
兰西二人转一路走来,风风火火,为腾飞的兰西文化事业增添了无限光彩。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和1958年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期间,兰西县代表团都派人演出了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杨八姐游春》,引起如潮好评;1961年,兰西自导自编自演了一出二人转《接鞭》参加全省比赛,由赵振东、蔡玉芝表演,获得了编剧一等奖、舞美一等奖、表演一等奖;1985年,由程艳玲等人表演的二人转《云遮月》再次连续获大奖……此后,兰西县二人转演员多次代表龙江参加全国统一调演,连续多年在省及国家获大奖,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唱响了兰西二人转这一地方戏曲品牌。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