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奎小皮影大传承

“人都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小伙长得真帅,我不管他是不是杨宗保,硬把他拉上山和姑娘拜个天地就是了……”随着一串敲锣打鼓声,一出《杨宗保招亲》正在黑龙江省望奎县文化馆皮影戏排练间里上演。

“这位大姐,去五台山怎么走?”“你上五台山干啥,你就跟我上山与我们姑娘拜个天地得了。”64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望奎皮影戏第四代传人谷宝珍一手拿着皮影人物,一手攥着铜鼓,夺步向前,按照剧情把手中皮影人物在白幕上翻滚着。“叮咣、叮咣”,73岁的皮影戏老艺人宋官荣用双手十指控制着另一个皮影人物杨宗保顺势来到白幕上,一幕幽默风趣的皮影唱腔对话由此展开。

望奎县文化馆副馆长孙福军说:“望奎素有 皮影之乡 美誉,18世纪末即有河北乐亭皮影艺人来望奎落脚演唱。望奎皮影在本地皮影的基础上,大胆吸收河北 乐亭影 腔调,形成黑龙江 两合水 皮影的韵致风格。2011年,作为中国皮影戏的一部分,望奎皮影戏正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谷宝珍拿着跟她朝夕相处三四十年的皮影人物说:“干了一辈子皮影戏,这里面的快乐只有自己知道。司鼓一响,我们就知道这是哪一出,怎么唱,就想扯开嗓子吼一吼。”

出生于传统皮影戏世家的宋官荣不到十岁时就跟叔叔学习皮影艺术,后来随着家族皮影团“转战”望奎县各个乡镇。宋官荣说,因为题材贴近老百姓生活,特别是很多传统文化中保家卫国、弘扬正义的剧情很受听众喜欢,所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皮影戏非常火爆。“那时候,我们在台上唱,底下人山人海,各个乡镇村屯都抢着让我们去演皮影戏。”

进入21世纪后,皮影戏出现严重的人才、节目、观众危机。几年前,望奎县能够参加演出的皮影团队仅剩一个,8名老皮影艺人平均年龄近70岁,这块民间艺术瑰宝正面临失传的威胁。

为了把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谷宝珍发动整个家族,她的女儿和侄女也被选为传承人。谷宝珍的女儿关海英今年已经40岁,为了来排练节目,她每个月都要从远在几十公里外的厢白满族乡乘40多分钟的车来县里和老艺人们练上几个小时,再匆匆赶回去料理自己的小理发店。

“刚开始从内心真没觉得皮影戏吸引我,但为了挑起传承这个担子我坚持了下来,现在倒渐渐爱上了它,我们排练的节目也多次获奖。”关海英说。

望奎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为了传承皮影艺术,除了鼓励皮影老艺人“传帮带”以外,望奎县还专门在县文化宫内建了皮影展厅、皮影传习所和皮影戏小剧场,对县里8名皮影老艺人每人每月给予700元生活补助。全县培养皮影艺术新人10余名,每年皮影艺人深入社区、企业、乡村义务演出达100多场次。几年来,该县创作皮影舞蹈6个,整理改编了《石岭山招亲》《密建游宫》等传统影卷15折,并多次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级的演出,受到一致好评。
“不管多难,我们这些老人都要把皮影戏传给子孙后代。”谷宝珍说。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