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县川剧团的“起死回生”

像所有的区县文艺院团一样,成立于1953年的原重庆市綦江县川剧团,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陷入困境。从1991年到2011年,綦江川剧团经历了持续20年的“人去楼空”,整整20年间,全团没有一场演出,每月人均只发250元“留守工资”。2011年,綦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川剧团为基础成立綦江地方文化促进中心。短短3年间,这个中心就获得了3个国家级奖项,占领了区内文艺演出市场95%的份额,固定资产增长了10倍,员工工资也超过了原来的20倍。

把准基层文化脉搏

2011年,年薪数十万元的某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总经理黎斗,回到了离开多年的綦江川剧团,随后被票选为綦江地方文化促进中心主任。1982年从农村被招入綦江川剧团的黎斗,曾经是全团筋斗翻得最好的人。中心成立后马上办了3件事:一是收回出租给别人办舞厅的大楼,改造成排练厅;二是组建策划创作部、“非遗”保护部等5个部门;三是面向社会招聘组建了綦彩曲艺、綦彩杂技等4支演出队伍。短短几个月,中心4支队伍共编创排演了适应不同演出市场的节目100多个。

试水基层文化市场

“我们给中心的任务很明确,就是要做到‘职工有事做、川剧有发展、文化市场有活力、人民群众得到文化实惠’。”綦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泰春说。
重回阔别20年之久的文化市场,并非易事。2012年端午节,中心好不容易谈成一笔演出业务,对方付5000元演出费,但光租灯光音响就花了6000元。40多人参加了演出,不仅一分钱没赚到,还赔了1000元。一个月后,一个街道出1.2万元邀请中心演出,演出下来,中心总共花了3万多元,赔了两万多元。中心本来就穷,这样赔下去,不是又要关门了吗?黎斗认为恰恰相反:“很多人都不看好基层文化市场,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其实很旺盛,关键是我们必须让当地文化市场彻底改变对原川剧团的印象,要争取‘演出一场就占领一个市场’。”

成为“走基层”的一流文艺队伍

头两炮打响后,演出合约多了起来。但演出再忙,节目也不能“烂”。“我们现在的演出标准,一点也不比全国最顶尖的院团低。”70多岁的知名川剧演员池山说。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中心的原创节目《古剑山印象》走出綦江到了四川、陕西、广东、贵州等多个省市,成为舞台艺术精品。

“起死回生”的綦江川剧团,着手培养川剧艺术的未来。2013年初,綦江地方文化促进中心与当地一所学校共建“非遗传承学校”,50位在校学生成为中心重点培养的川剧艺术传承人,其中5人今年已被重庆市川剧团录用。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