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名旦雷玲:昆曲不会老,知音会越来越多

“昆曲是值得我用一生去追求的爱人!我会老去,而他永远年轻!”在微博签名里,湖南省昆剧团演员雷玲这样描绘昆曲对她的意义。
27日至29日,湖南举办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来自全国七大昆剧院的青年演员齐聚郴州。雷玲27日晚为观众表演天香版《牡丹亭》。《牡丹亭》是雷玲在12岁接触昆曲时学习的第一出戏,30年的锲而不舍,令她如愿以偿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第26届梅花奖。
“《牡丹亭》有很多种版本。天香版《牡丹亭》顾名思义有牡丹‘国色天香’的寓意在里面。‘香’又和湖南简称‘湘’同音。我们这个戏的风格就是明艳、青春、有活力。”在演出后台的化妆间,雷玲一边上油彩一边告诉记者。

起源于元代末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艺术,因其哺育和滋养了中国众多地方剧种,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湖南,并形成后来独树一帜的“湘昆”。

1971年,雷玲出生在湖南郴州一个艺术氛围浓郁的昆剧家庭,雷玲从小就在父母的“吹拉弹唱”中长大,并逐渐走上专业学习昆曲的道路。

“第一年练功的时候特别苦,几次扳腰的时候我都昏倒。有一次看见腿上一片淤青,就忍不住号啕大哭。”雷玲回忆说,“到第二年开始学习唱腔时,才慢慢体会到昆曲的美。”

上世纪90年代初,雷玲从学校毕业,顺利进入湖南省昆剧团。但很快,她对昆曲的热情所剩无几。“那时刚有电视机,我们接触的都是‘的士高’‘伦巴’等,而观众很难看懂昆曲。当时处于低谷的我,也曾怀疑自己的选择。”她说。

有那么几年,雷玲没有登台。在这漫长的间隙期里,她跟人合伙开饭店、做生意,但又始终无法离开昆曲。她自费参加各种研修班,并在此期间结识了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洵澎,成为其入室弟子。

“通过学习《长生殿·小宴》,我和恩师结下了不解之缘。恩师手把手将保留的剧目都教给我。”雷玲说。

随着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加入,昆曲这门古老艺术正被更广泛的群体所接受,甚至有年轻人将听昆曲当作时尚来追求。她认为,这好像“大轮回”,当对外来的东西感到厌倦,回过头来看自己国家的宝贵文化遗产,才发觉原来那么美。

除了演出,雷玲也乐于参与向年轻人介绍璀璨的昆曲文化。今年4月份,她在台湾演出期间,就用半个月时间在各大高校和中学讲课。

“现在昆曲的发展越来越好,很多青年人愿意加入昆曲的专业学习队伍。”雷玲说,“昆曲不会老,我相信,知音会越来越多。”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