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戏想娘

我妈70多岁后,身体显得虚弱了。

一天,妈病倒了。妈躺在床吃不下饭,却说想听戏。我打开收音机,正好在播放《卖苗郎》。在豫剧那优美的唱腔中,妈脸色好多了。

豫剧是我家乡戏。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没有电影电视。听唱戏是乡下人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农村人穷,上县戏院买票看戏多是奢望。间或有富裕人家在婚、丧、嫁、娶时请戏班子唱戏,我妈撂下活儿去看戏几乎是没有的。有次邻村唱戏,我妈把活搬到院子外边干,为的是能听到从远处传来的锣鼓弦子的伴奏声。

从妈经常说到的戏中,我估计妈一辈子大概也只看过十多出戏,有《茶瓶计》、《跑汴京》、《打渔杀家》、《风雪配》、《三上轿》、《白蛇传》等。看过《秦香莲》妈说“陈世美忘恩负义”。看罢《祝英台与梁山伯》妈说“穷没根,富没苗,嫌贫爱富人不好”。人常说“会听戏听个门道,不会听戏听个热闹。”我妈不识字,妈听戏还能听出个门道来。

妈说她爱看文戏,爱看坤角好扮相、好演技,妈更爱听那优美的唱腔。妈看戏也爱说戏,妈张口常说戏故事。

有一回,妈放下手里的活让我和弟弟陪她去看戏。那戏唱的是《墙头记》,演的是两个儿子不孝顺都不愿养老人,俩儿子把老爹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最后老人被推到了墙头上,老爹摔下来差点儿摔死。这时我妈叹声“老来难”擦眼泪。我和弟弟明白了,妈是在借戏教育我弟兄俩。

一次,我和妈唠家常,妈流露出想去县城大戏院看场戏。我用架子车拉着妈到县戏院门口让老人家坐着,我把车子送到南关我姐家存放。姐和我陪妈去看戏。三张票花去9毛钱,妈说“票贵”。那场戏演的是《豆汁记》,说是一个穷秀才饿倒在大街上,一个卖豆汁的姑娘见书生可怜,就端豆汁给他喝。姑娘又把秀才接到家里和爹爹照顾他。后经人撮合,秀才和姑娘结为夫妻。第二年,秀才进京赶考中状元。状元公嫌弃糟糠妻,上任途中他把豆汁姑娘推到了河里。。。。。。姐和我坐在妈两旁,边看戏边跟妈妈聊戏情。看戏中,妈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神色,我至今不忘。

那次听戏回到家,妈逢人便说她去戏院看大戏。妈给人讲《豆汁记》情节,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家穷妈要干活,没有时间去看戏,妈没钱买票去看戏。农村落后唱戏很少。种种因素凑一块,妈一生看过的戏屈指可数。我妈这个“戏迷”,恐怕是戏迷中听戏听得最少的一个。记得妈曾说个谜语让我猜:

日行千里不出房,有文有武有君王。

亲生儿女不同姓,恩爱夫妻不同床。

这个谜我一直没有猜出来。最后妈说谜底是“唱戏的”。这则谜面里学问大,不知妈是从哪里学来的。一次,邻村有东家大病康复他家人还愿(兑现给神许的愿)请唱戏。

“唱啥戏?”妈问我。

“唱《棒打薄情郎》,这戏也叫《金玉奴》,”我说,“妈,唱的就是《豆汁记》呀。这一出戏仨名字。”

妈说还想去听戏。晚上,我搬椅子搀扶着妈妈去看戏。妈再看《豆汁记》还是那么的专注和有兴致。隔一天,妈坐在院子里竟然跟我讲起了《棒打薄情郎》故事。那刻我意识到,妈妈有点续嘴(唠叨)了,也有点糊涂了。妈一件事能跟我说上好多遍。

我老师讲,由“(儿)子”字在下面尽力支撑(照顾)着上面(辈)的“老”人,“孝“字的这结构也就是它的含义。每次我听妈重复说话或说戏,我都做出爱听的样子,为的是让老人家高兴。孝,是对生命之源感恩的行为(《辞海》)。“孝顺”一词里的这个“顺”字,不就是说要‘顺’着老人吗?

妈要是生活在现在多好啊,开电视妈天天能看戏。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