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吃点心、听粤剧

粤剧有着独特的唱腔,古雅的戏文,虽然如今年轻的受众越来越少,但是在中老年一辈的广州人中,仍然有着众多的忠实拥趸。广州人没有走进大戏院看粤剧“大戏”的习惯,更多人喜欢的是到可以喝茶、吃点心的粤剧茶座中欣赏一首小曲或看一段折子戏。但是,广州现在除了珠江两岸的几家老牌酒楼以外,几乎找不到既能吃饭喝茶、又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粤剧的茶座了。

广州人喜欢从容地听曲吃点心

讲述人:锡仲 大同酒家曲艺茶座茶客

在长堤的大同酒家距今已经有76年历史,在这里可以一边喝茶还一边观赏珠江上往来的客船。在大同酒家的6楼,每天下午都设有曲艺茶座,临窗而坐,这边是珠江美景,另一边则是广州珠江曲艺团的袅袅曲音。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曲中有李白的诗句,台上的粤剧伶人凤冠霞帔,台下的观众伴着一盅两件品得津津有味。雅兴十足的传统粤剧在广州老牌酒楼的曲艺茶座中,成为了雅俗共赏的节目。曲艺团有主唱的艺人、伴奏的乐师,甚至还有唱流行曲、跳现代舞的歌手舞者。流行曲、现代舞都只是曲艺茶座中的调剂节目,粤曲迷们最喜欢的还是艺人化好妆、穿上戏服表演的“折子戏”,广州人称为“做大戏”,坐下来的茶客往往第一句就问服务员:“今日嘅戏几时做?”

在大同酒家,戏迷基本上都是常客,甚至有相对固定的“专座”。艺人、茶客、服务员差不多彼此都相互认识,这些不同“角色”的人坐在一起说说闲话、拉拉家常的画面在曲艺茶座中经常出现。通常艺人会在演出之后下台和戏迷寒暄聊天,戏迷也会为艺人的精彩演出慷慨解囊,少则几十多则上百,都只是为了表达对艺人表演的欣赏和尊重。不少戏迷也会在表演的过程中打赏艺人,或者把赏金夹在戏台前的曲谱夹上。

曲艺茶座与在剧场看戏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其轻松休闲的气氛。茶客可以在点心新鲜出炉的时候慢慢悠悠地地去拿点心,再坐下来一边听曲一边吃。台上唱得愉快,台下听得入戏就是老广喜欢粤曲曲艺茶座最大的原因。

和我同台喝茶的阿叔59岁,还有一年就退休了,他说“前几天还在医院里住院吊针,今天出院了,家都还没回就来这里听戏了”。这该是有多么大的戏瘾呢?记得几年前,在香港有一位老人问到“系广州太平南仲有毋粤曲听”。但是老人不知道的是,“太平南”早就没有了,如今只有被高架桥遮天蔽日、批发商人横穿拉货的人民南。广州的粤剧茶座也“买少见少”,仅仅在大同酒家、爱群酒家、凤安龙胜酒家等一些老酒家中挣扎求存。

在曲艺茶座鲜有年轻人,要么是五六十岁的,要么是七八十岁的,还有几岁的小孩跟着爷爷奶奶来喝下午茶的。很可能若干年以后,随着钟意粤曲的这一代人的离去,曲艺茶座这种充满广州味道的景象也将不复存在,只会留在现世人的叙述和现在那些跟着来喝茶的小孩的儿时记忆中。或许将来某一日,他们在学校里学到李白的《清平调》的时候,会猛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来酒楼,台上艺人咿咿呀呀地唱的就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一句。

云峰粤剧艺术团的一段往事

讲述人:珍姐 凤安龙胜酒家粤剧茶座茶客

广州人称海珠区为“河南”,河南的洪德路有一条“凤安桥”,凤安桥旁有一家“凤安龙胜酒家”。相比陶陶居、莲香楼这些老牌酒家来说,凤安龙胜酒家的知名度低很多,但现在这里却因为“云峰粤剧艺术团”的进驻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很多人熟悉“云峰粤剧艺术团”是在龙津东路的“荣华楼”,但自从荣华楼翻新重开以后,“云峰粤剧艺术团”就没能继续驻场演出,转而到了现在的河南凤安龙胜酒家。

看着酒楼中舞台上的“云峰粤剧艺术团”几个字,不禁想起五年前剧团的那段往事。“云峰粤剧艺术团”原来的团长是白云峰,白云峰是他的艺名,其原名仇浩忠。上世纪50年代,童年仇浩忠从佛山南海跟随奶奶去了香港;14岁那年,他回到了广州并拜梁树为师、学习粤剧。到了后来,曾是“羊城粤剧团”台柱子的白云峰于1996年下海创立了“云峰粤剧艺术团”。粤剧团的工作主要是在乡下搭台唱戏,以及在城里的酒楼表演。白云峰身兼数职,既是剧团的老板,又是师傅、编剧和导演。

2004年,白云峰收了一名1985年出生的女孩作徒弟,名为何海莹。当时只有19岁的何海莹从湛江跟随母亲来到了广州,机缘之下成为了白云峰的徒弟。何海莹在白云峰的教导之下进步很快,逐渐成为了广州民间粤剧届小有名气的人物,她在“云峰粤剧艺术团”中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在众人眼里,白云峰与何海莹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师徒情感。

然而白云峰在2007年得知自己患有肝癌,住院期间,徒弟何海莹彻夜守候着师父。2009年白云峰不治病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何海莹在白云峰的屋里留下遗书,先是割腕,再是自缢,一心随师傅而去。她在遗书里面写着:“因为师父教育我,一旦分离,我很伤心。忠哥,我就要来见你了”。23岁的生命就这样离去,令人唏嘘惋惜。

如今,时过境迁,桃花人面都换了样。剧团也在荣华楼献唱,更没有白云峰和何海莹的表演,剧团也因环境的变迁而收入剧减,甚至面临着倒闭的威胁。希望这几个广州仅有的粤剧茶座还能延续下去,留住一些广州人文化的命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