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皮影戏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驴皮影戏与二人转、东北大鼓成为群众最为喜爱的艺术品类。当时的驴皮影戏艺人非常受欢迎,各村屯都是排着队到家里去接演员。而如今提起驴皮影戏,许多年轻人都对它太陌生,能唱正规驴皮影戏的艺人都在70岁以上,而家住在吉林省舒兰市农村的90岁王升老人正是其中之一。在今天的节目中,就让我们跟随吉林电台记者王尚铎一起走进舒兰驴皮影,倾听皮影戏老艺人王升讲述那过去的事情。

1,尚铎你好。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如今,在中国东北地区“皮影戏”算是相当稀有的一个戏种了。那么,究竟在东北还有哪些人精心呵护着皮影戏呢?请尚铎为我们介绍一下。

好的。家住吉林省舒兰市四合村的王升老人是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舒兰皮影的传承人。如今已经90多岁的他回忆起表演皮影戏时的那段光景仍然历历在目。

王升出生在一个皮影世家,老家在榆树,他的父亲和叔父有个皮影班。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父亲的影响。每到闲暇时候,王升就缠着父亲教他,逐一演习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的唱法,用简谱形式记录传统的啷当韵。20岁初登台的王升就能独当一面,并跟随父亲和叔父一起四处唱皮影戏。王升一般唱旦角,男扮女装。而父亲唱主角,大人物,叔父唱小角色或孙子辈的。

2,舒兰皮影和一般的皮影戏有什么不同?

“舒兰皮影”的前身是东北驴皮影。东北皮影戏又称“此地影”“照条儿”,约有两百多年历史,分两大流派:一是东北本地皮影,是以唐山话为腔调的唐影。舒兰皮影,作为东北本地皮影戏的一个分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唱腔高亢、粗犷、激越,早先东北二人转的曲牌、曲谱,有很多都借鉴了舒兰皮影戏的内容。在过去电影,电视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舒兰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当地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在舒兰,曾经流传有这样一段民谣“一套影,一块布,夜幕低垂,琴鼓悠悠,两手托起千秋将,灯影照亮万古人”足见皮影戏的巨大魅力。在乡村城镇,皮影戏班的演出档期非常密集,演出旺旺需要预约,每到一处,观众已是翘首以盼。

3,这么具有魅力的皮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别看这皮影薄的像纸片一样,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皮影戏要用到的“影人子”是指影窗子上能活动的道具统称。制作影人子的皮质一般为驴皮,驴皮影的制作工艺复杂考究,需要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诸多工序才能完成,最后连接成型。

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脸谱讲究黑忠、白奸、红烈、花勇。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

在皮影演出中有一样道具必不可少,就是幕布。艺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影窗子”,影窗子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崩在木框上做成的,制作一个影窗子白纱布要经过鱼油打磨,经过裁剪、毛边、对口、粘贴、平整五道工序,演出时皮影紧贴幕布活动,在灯光下把皮制虚线图案的影子反映在布帐上,由表演者操纵影人,配以唱白完成一出戏剧的表演。

4,怎样才能将道具赋予生命,活灵活现的在幕布上演上一场完整的皮影戏呢?

将影人子身、首分装的结构是皮影艺人的奇思妙想,一个身子配多个人物。这不仅在演出时能够做到灵活机动,还节省了制作成本,将存放空间和负重化繁为简。民间神话、《三侠五义》故事里的各种腾云驾雾,变幻莫测的高难动作,是其他戏曲曲种难以做到的。

王升老人就是一名影匠,也称为拿活儿的人。根据王升老人的介绍,一般情况下唱皮影戏四个人就够了,多的时候为六个人。首先是打活,由两个人负责,主要就是吹打弹拉,在演出时撂下鼓就打锣,放下胡琴就得吹喇叭。其次是拿活,指的是拿影人子的人,分为上线和下线,操纵影人子的动作,来表现剧情。有时拿活的人要一个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由此可见,皮影表演除了过硬的基本功,艺人之间的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5,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皮影戏为“一担挑”艺术。无论是在剧场,还是在庭院、普通室内,只要架起幕布和灯箱就能开戏,场下老的、小的聚在一起,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都聚精会神的观看。那么如今,还有那么多的人观赏和喜爱皮影戏了吗?

随着娱乐项目的增多,看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只有少数的农家还在请皮影戏艺人去演出,这种演出叫“愿影”,是为给家里添些喜气。而如今再次提起皮影戏,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并熟悉,只有上了岁数的老人还能哼出几句。皮影戏没有市场了,也就不能养家糊口,再加上现在一些流行元素更加吸引年轻人,所以驴皮影戏年轻人早已不会唱甚至忘却,就更不用说传承了。

作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舒兰皮影的传承人,王升从自20岁第一次登台表演开始长达近70年的艺术传承之路已被终结,一直伴随在身边的影箱子也沉寂在吉林市“非遗“保护中心。在老人的动情讲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老艺人对皮影艺术眷恋,而这种古老的传统技艺留给我们的只有点滴的回忆。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