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改革后的西安易俗社与甘肃省秦剧团

文化体制改革在21世纪初终于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戏曲剧团改制的大幕随之拉开了帷幕。国家文化部公布了按照事业单位保留编制的一小部分单位后,其他的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重新整合。演员中达到退休条件的,可按照事业单位编制退休。

在陕甘省级剧团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其文化研究属性不列入改制范围,甘肃省陇剧院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戏曲单位保留事业编制,与此同时,西安易俗社、甘肃省秦剧团两大秦腔剧团均进行转制。易俗社与西安秦腔一团合并成立易俗社分公司,隶属西安秦腔剧院,甘肃省秦剧团单独设置,隶属甘肃演艺集团,改为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

改制最直接的结果是两大剧团的一批著名演员撤离一线演出。先说易俗社,本来易俗社近年来就没有培养出几个有名气的演员,骨干演员李淑芳的退休可以说是对易俗社致命的打击,肖派唯一的中坚力量彻底从易俗社前线舞台上下来了。

秦腔历史上,肖若兰和易俗社是孪生的一对双胞胎,肖若兰早已经是易俗社的一个代名词,离开肖派代表人的易俗社已经门牌倒了一半。就像梅兰芳京剧团,如果没有梅派的代表人物,你还叫她梅兰芳京剧团吗?

再说说甘肃省秦剧团,谭建勋在改制之前就已经调到研究院去了,窦凤琴、贺忠宏、李琳、段亚军等都在改制中按事业退休。窦凤琴于80年代调到省剧团之后,就一直是旦角顶梁柱,基本上是省秦剧团乃至甘肃秦腔的一个代表符号,这一批演员的撤离对甘肃省秦剧团来说,是一次强震!
改革是时代进步的标准,大浪到此,不得不扬帆起航。易俗社在改制后,排练了《柳河湾的新娘》《秦腔》等一批剧目,原西安秦腔一团的王宏义、韩丽霞等的加入为这个团体增色不少,原易俗社的一批青年演员保留较好,李东峰、屈鹏、范晓星、温军海等依然坚守在易俗社,代表剧目在复排,但是改制几年过去了,易俗社至今没有群众认可的代言人。一说起易俗社,大家普遍的说法就是:“李淑芳咋退休了?《游龟山》和《三滴血》谁演啊?”谁演?肯定有人演,大家从网上看到了,朱海娥、张腊梅等等的都在饰演这些角色,但好像群众打心底里认可的还是肖若兰奠定的那一套表演风格。

甘肃省秦剧团的做法有些不一样,在改制之前和改制过程中,由苏凤丽主演的秦腔《锁麟囊》大获成功,数字电影的甘肃农村的放映让甘肃省秦剧团再次唱响陇原大地,苏凤丽本人也于次年获得梅花奖。有了剧团的群众代言人,剧团就有了招牌,有了招牌,才会引来生意。与此同时,返聘部分退休演员继续从事一线演出工作,稳定观众的同时,帮助青年演员成长成才。值得一提的是,从各陕甘各地州市选拔优秀演员进团,从演员、乐队、剧务等各方面加强剧院的人才配备。

最近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些易俗社最近的演出剧照,一本《夺锦楼》,就那么几个旦角,全部用的假鬓(用绒布或者塑料制品做的,替代头发鬓。),要是让张咏华看到了,肯定是一顿臭骂,而这在专业剧团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个事情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兰州黄河剧院看甘肃省秦剧团的惠民演出,我们先不说演员怎么样,服装怎么样,就化妆来说,不管折子戏还是本戏,清一色的真鬓(头发鬓),那叫一个专业。假鬓由业余演员为了省事创在发展而来,由于制作方便快捷,拆卸上妆容易,先是在广大业余演员中盛行,后来在各县剧团开始流行。大家有兴趣不妨看看网络上的照片,从周至剧团、泾阳剧团再到形形色色的地县剧团(除了天水市秦剧团,这个剧团的化妆是很规范严格的。)都用假鬓。如果大家还有兴趣,请查看戏曲研究院演出的剧照和甘肃省秦剧团的演出剧照,特别是研究院和甘肃省秦剧团录制的光盘,基本上不会有假鬓出现。鬓是戏曲旦角化妆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讲究造型美是戏曲化妆的基本要求,因此,很多艺术家和剧团管理者严禁使用假鬓。

从这一点上来看,易俗社已经开始了走大众化和业余化的路子了,而甘肃省秦剧团仍然坚守着戏曲艺术的底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