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不老,秦腔不死!

随着现代社会娱乐多元化局面的出现,如今原汁原味的秦腔只有偶而在乡下的庙会和集市上才可以欣赏得到。作家贾平凹认为“秦腔,首先是农民的艺术,是下里巴人的艺术,所以秦腔很土,深深的黄土地,是孕育她的土壤;勤劳的下苦人,是她赖以发扬光大的根基。”

秦腔在甘肃乃至整个西部,它的功能一是娱乐,二是教化。后者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比前者的意义更为深远和重大。通过秦腔,这些陈年历史典故在中国西部的山野贫壤中广为传唱。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功能,多少年来秦腔一直没有衰败或者灭亡。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当中国革命的火种从延安以燎原之势熊熊点燃之时,秦腔就成为陕甘宁边区一支“加油之歌”.

说了易俗社,不能不说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剧团。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具有光荣历史和雄厚实力的艺术团体,其前身是在延安时期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也有人赞誉称之为“战地秦腔剧团”.早在抗战时期,该团就以《穷人恨》等剧作投身于中华民族革命斗争之中。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又紧密配合革命斗争,创作排演了大批新秦腔剧目等,彭德怀在给《血泪仇》作者马健翎的信中说:“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热烈欢迎,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有力的武器。”

建国初期,《赵氏孤儿》等秦腔剧目曾晋京献演和巡回江南十三省(市)演出,誉满京华,蜚声南国;改革开放以来,创作演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其中《千古一帝》、《杨贵妃》等剧目获得全国等各项奖励,并多次赴欧洲、日本、中东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演出,得到戏剧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

新时期以来,秦腔艺术名家辈出。能看上或听上一代秦腔名角任哲中、马友仙等演员的一出折子戏,这是当年多少达官贵人和普通老百姓的夙愿。“听了秦腔,肉酒不香”,在至今西部乡下的老一辈戏迷中,这句话仍被念叨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秦腔演艺事业在大城市开始呈萎缩态势。尽管如此,在八百里秦川每一处有老人相聚的地方,秦声秦韵依然悠长慷慨。一位秦腔老艺人告诉记者,西安郊区的周至县每年“秦腔消费”近二百万元。他算了一笔账说,除了应邀为传统庙会演出外,还常被邀请为学校建设竣工、公路开通以及私人红白喜事助兴。

如今的秦腔,不仅在国内西部农村有市场,其实正如英国小伙子安东尼等人对秦腔的痴迷一样,如今这一古老的剧种也引起了许多外国朋友的兴趣。

记者就老外“感冒”秦腔一事曾和几位外国朋友攀谈。他们的观点很简单---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是相通的,尤其是音乐。他们欣赏秦腔对演员的台词并不苛求了解多少,让他们贪婪的也许更多的是秦腔的服装、脸谱和那时而悲亢激愤、时而缠绵悠远的民族音乐。在他们看来,秦腔就是中国的摇滚,不在乎歌词的悱恻,最主要的是旋律和节奏的震撼!秦人不老,秦腔不死!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