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看看排场戏,领略粤剧古老的“样板戏”

京剧在特殊时期有样板戏,功过皆有。其实粤剧也有古老的“样板戏”,亦称为“古老戏”或“排场戏”。

排场戏保留了传统粤剧特有的舞台艺术,很考验演员的功力。随着现代舞台技术的发展以及戏剧表演观念的变化,如今很多传统功架和排场已渐渐失传。

以往粤剧大佬馆都很重视排场戏的演出,绝不敢掉以轻心。排场戏情节简单、重复,程式固定,更能体现演员一招一式的火候。观众看这些戏往往不是看故事的,而是看演员的表演。传统戏曲舞台上,举手投足都包含着一个演员的识见。

春班演戏,能看到平日不多见的排场戏

所谓排场戏就是指有一定格式的戏,如《江湖十八本》、《六国大封相》、《仙姬送子》、《玉皇登殿》等传统粤剧。

新春佳节,各地春班演出繁荣,在农村地区,观众得以看到平日不多见的排场戏。

有不少排场戏也是粤剧例戏,是过去粤剧戏班在各种节日及神诞活动必演的。

据粤剧老艺人陈非侬回忆,以往粤剧演出一台戏,一般是四日五夜共九套戏,或五日六夜共十一套戏。开演第一晚,先演《八仙贺寿》,接着演《跳加官》,然后是《六国大封相》。后来往往只演《六国大封相》,而且是浓缩版本。

每一台戏的第一套节目演出之前,一般先演《送子》。在神诞和大型庆典中,也常演《玉皇登殿》和《香花山大贺寿》。

陈非侬对粤剧例戏的演出十分看重。他说:“粤剧例戏保存了很多粤剧的传统表演艺术,可惜现在不少例戏已经很少公演。年青一辈的粤剧艺人,对一些例戏已经没有认识或不懂表演。甚至有些传统功架已经基本失传,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我非常希望粤剧的接班人、粤剧爱护者,能够迅速设法保存包含了很多优秀传统表演艺术的例戏,并把它加以提高和发扬。”(《粤剧六十年》)

升官发财、贺寿送子,是传统例戏的主要内容

陈非侬在《粤剧六十年》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例戏的主要内容与表演特色。

《祭白虎》又叫《跳财神》,凡新戏台、戏棚、戏院落成,都要先演一场《祭白虎》。《祭白虎》由两个演员分别扮演财神和白虎。财神在台上追逐老虎,最后制服老虎。全过程很简短,只演不唱。

开过台,就可以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来演戏了。一般在晚上表演的例戏有《八仙贺寿》、《跳加官》和《六国大封相》。

《八仙贺寿》讲的是八仙相约给王母贺寿,八仙逐一出台,每人念一句口古,如“东阁寿筵开”、“西方庆贺来”、“南山春不老”、“北斗上天台”等。演员轮番表演“掩门”、“拉山”、“推磨”等功架。

《跳加官》传说起源于唐朝的东方朔,他戴上面具逗唐明皇开心,手上轮流展示写有吉利话的布条,如“恭喜发财”、“多子多福”等。平常的粤剧演出,只要有富贵人物到场,戏班常常会随时加演《跳加官》。演出后,有专人用托盘去接红包。在新加坡的农历新年,有时一晚上要演十几场《跳加官》。演员展示“祝某某寿比南山”之类的布条,演出后,红布贴满整个戏院。
《六国大封相》是讲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齐封苏秦为丞相。一出戏能让全班人马出场,各个行当都出现。《六国大封相》保留了很多传统功架,如“罗伞架”、“宫灯架”、“推车”、“坐车”、“上马”、“落马”、“扎脚”等。

而在日间演出的例戏多有《送子》、《玉皇登殿》和《香花山大贺寿》。

《送子》讲的是仙姬送子,又分《大送子》和《小送子》。《小送子》人物简单,只有一生一旦。《大送子》内容则丰富些,有一众仙女出场。

《玉皇登殿》是讲群仙为玉皇登殿而庆贺。保留了“跳天将”、“跳日月”、“跳桃花”、“跳韦陀”、“观音十八变”等功架。其中老太监的表演最有特色,由女丑扮演。

《香花山大贺寿》多在神诞和师父诞演出。剧中有八个仙女每人手持一个纸扎花瓶,砌出“天下太平”四字。

优秀演员对台步的掌握,是精益求精的

这些程式固定的老戏看似简单,甚至有点“沉闷”,但细节处最能见一个演员是否用心。很多演员都把演排场戏视为考试。

著名文武生黄鹤声年轻时演排场戏,一出台就给师父用摺扇打手。原因是师父觉得黄鹤声有一个以手指捋帽穗的排场动作,没有做到“手随眼到”,看起来拖泥带水。

大老倌薛觉先有一次演排场戏也失了水准。画家邓芬不留情面地批评他,说戏中拿扇子的动作不对。薛觉先演的是一个书生,而开扇动作太快,手一拨扇就全开了。邓芬认为戏台上的花脸才这样开扇,文人雅士则不应这样,应该手拿六枝扇骨,逐枝展开。邓芬还问:“你说对不对啊,揸爷?”令薛觉先颇为尴尬。

日后,薛觉先给后辈教戏时,也是这样讲究的。据罗家宝回忆,“那时,我们剧团排练《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一出场便是‘二流’锣鼓,手持摺扇海青巾。我一揸住剧本便马上去向五叔求教,请教他持扇上场的身段,那天他穿一件长棉袍,手持摺扇,一步一步的出场,出场后如何开扇,都表演给我看,台步、身段十分美妙。”(《平民老倌罗家宝》)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琢磨,这样的追求,舞台艺术才能代代传承。一个优秀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对台步的掌握,永远是精益求精的。

“五叔还对我说:‘现在你们这些青年人把碎步(即饮醉酒的台步)和病重的台步,混成一体,醉步和病步都是行成一个样,其实醉步和病步是打有分别,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人饮醉酒,他的步法是往上涌,因为人喝得酒多,酒精在身体内向喉头涌上而引起呕吐现象,所以他的步法是轻浮的,但当一个人有病而病得比较沉重,他的脚步是比较沉重的,是好像有铅块坠住他的脚,而脚步是抬不起来的,分别就在于此。而你们根本不加分析,喝醉酒和病重都是同一步法。做手也是一样,你如果是演书生或是文质彬彬的人物,你的出手和摊手一定要缩细一些,如果你穿袍甲,或演武场的人物,出手和做手一定要开扬一些、撒泼一些,就算是出手指人,也要有节奏感,并不是一指便指出去,而是要分三个档次,这样才好看才有气派 。不要直指而是横指,眼睛要看着手指出去,这叫作眼跟手。’五叔的分析十分精辟细致,对我来说,是一生受用。”(《平民老倌罗家宝》)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香港粤剧界有感于排场戏的缺失,近年主办了一些排场戏专场,让年轻演员观摩学习。戏评人张敏慧认为,排场戏的演出,有利于演员学习细微处的表演。

“很喜欢看排场戏,可惜看的机会不多。今年,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再次主办‘粤剧排场折子戏’,台上展现了既定程式、身段、步法、唱腔,以至铲椅、莲花座、高台椅等舞台功架,从资深老倌身上脚下展示出来,让观众欣赏到近年少见的南派独特风格表演艺术,让年轻演员多认识粤剧传统的古老排场。”(张敏慧《不放过细微处》)

张敏慧给年轻演员的忠告是:“排场功架,程式步法,固然要学。台上演员眉梢眼角、腰板肩背的细微寸度,潜藏着前辈揣摩角色的几许心法,更不宜放过观察领会。……后学者模仿前辈动作不难,了解、消化及演活人物却从来不易,不妨留意每一个细微处。”

对于这种细微处的领会,就看每个演员的悟性了,并不是越繁复越好的。张敏慧说:“小动作也应拿捏得合身份、合剧情,过了头的小动作,就是误区。记得最近看过一段《帝女花·香夭》,生角唱到‘碰杯共到夜台上',刻意慢慢摇匀酒里砒霜,才一饮而尽,这个摇匀药酒的小动作,对人物勾勒、情节推进毫无帮助,实在多余无必要。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用心了解人物,消化剧情,才是进步的不二法门。”

(乙未元月  近水楼)

传统粤剧《玉皇登殿》中的日月架

传统粤剧《跳加官》

传统粤剧《八仙贺寿》中的张果老

传统粤剧《八仙贺寿》中的吕洞宾

传统粤剧《八仙贺寿》中的何仙姑
传统粤剧《香花山大贺寿》

万能老倌薛觉先

罗家宝、林小群《柳毅传书》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