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无定法”,对吗?
“执笔无定法”,清代周星莲说此语出自欧阳修,康有为说出自苏轼。苏轼《论书》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首出谁人之口,并非其要,要紧的是这句话道出了执笔的真谛。
执笔本不复杂深奥,与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为了把饭菜夹到嘴里,执笔是为了有利于写字。一桌人围在一起吃饭,“执筷”的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夹得利落,自古以来也未见论“执筷”的专著,而论“执笔”却连篇累牍。如论执笔的手指数目,则有“大指中指夹管”、“大、二、三指搦管,四、五指不用”、“以四指齐排管上”、“五指齐力”之说。论执笔深浅,则有“撮管于指尖”、 “置笔当指节弯处”之论。论执笔虚实,则有“执之欲紧”;“死指活腕”、“指实掌虚”之言。论布指疏密,则有“布指欲其疏”、“食指中指名指层累而下,指背圆密”之争。论执笔高下,则有“真书去笔头一寸二分,行草去笔头二寸一分”、“真一、行二、草三”、“真书去毫端二寸,行三寸,草四寸”之辩。古人执笔如此各呈其姿,当代书家执笔亦各尽其态:有深有浅,有紧有松,有高有低,何尝一律?所以我认为执笔的确“无定法”。
执笔是为了写字。字写得好坏与执笔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像元代郑构所说“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则八体废”。执笔对于字的优劣不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天资的高低,人品的优劣,学问的深浅,见识的广狭,用功的勤怠。古今书家执笔方法不同,却都达到高深的造诣,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当然,说“执笔无定法”,并不是说想怎样执笔就怎样执笔。依我看,像运动员攥标枪那样执笔恐怕会影响笔的使转;如果象拿火炬那样,再虎口向下“作书”也不利于挥洒。我以为这“无定法”之中还应“有法”。既然造物赋于我们的是五指,还是五指都用上为好。执笔总要顺应生理机能,要舒适、自然、灵活、宽松,不要拘挛、生硬、板滞、僵化。这大约就是所谓“要使虚而宽”吧!
执笔本不复杂深奥,与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为了把饭菜夹到嘴里,执笔是为了有利于写字。一桌人围在一起吃饭,“执筷”的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夹得利落,自古以来也未见论“执筷”的专著,而论“执笔”却连篇累牍。如论执笔的手指数目,则有“大指中指夹管”、“大、二、三指搦管,四、五指不用”、“以四指齐排管上”、“五指齐力”之说。论执笔深浅,则有“撮管于指尖”、 “置笔当指节弯处”之论。论执笔虚实,则有“执之欲紧”;“死指活腕”、“指实掌虚”之言。论布指疏密,则有“布指欲其疏”、“食指中指名指层累而下,指背圆密”之争。论执笔高下,则有“真书去笔头一寸二分,行草去笔头二寸一分”、“真一、行二、草三”、“真书去毫端二寸,行三寸,草四寸”之辩。古人执笔如此各呈其姿,当代书家执笔亦各尽其态:有深有浅,有紧有松,有高有低,何尝一律?所以我认为执笔的确“无定法”。
执笔是为了写字。字写得好坏与执笔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像元代郑构所说“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则八体废”。执笔对于字的优劣不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天资的高低,人品的优劣,学问的深浅,见识的广狭,用功的勤怠。古今书家执笔方法不同,却都达到高深的造诣,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当然,说“执笔无定法”,并不是说想怎样执笔就怎样执笔。依我看,像运动员攥标枪那样执笔恐怕会影响笔的使转;如果象拿火炬那样,再虎口向下“作书”也不利于挥洒。我以为这“无定法”之中还应“有法”。既然造物赋于我们的是五指,还是五指都用上为好。执笔总要顺应生理机能,要舒适、自然、灵活、宽松,不要拘挛、生硬、板滞、僵化。这大约就是所谓“要使虚而宽”吧!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