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春晓》打谱随记
作者:成公亮
选择《桃源春晓》的缘由
1994年6月,我曾对《西麓堂琴统》的最后一卷即廿五卷中之《忘忧》打谱,琴曲很快就打出来了,乐曲虽小却非常精采。选择《忘忧》的缘由是为了缓减当时生活中沉重的精神压力,同时也因我曾在76年获得的一张明代张季修制无名琴取名"忘忧"之故。94年10月,我又在廿五卷上选择了《凤翔千仞》和《孤竹君》打谱,这两首琴曲堪称古代音乐经典之作。后来我注意到廿五卷收录的五首琴曲大都是非常生僻的"外调"定弦的琴曲,依次《凤翔千仞》和《孤竹君》为"泉鸣调"定弦(同时还刊载的《泉鸣意》、《鸣凤吟》只是"调意"一类的小曲),《明君》为"间弦调"定弦,《桃源春晓》为"清羽调"定弦,《忘忧》为"离忧调"定弦。其中只有《桃源春晓》虽为"外调"却属常用的定弦("清羽调"是常用的外调"蕤宾调"的别名)。后来进一步从其它琴谱和资料中搜索得知,不仅《桃源春晓》是孤本,而且这些生僻"外调"定弦--"泉鸣调"、"间弦调"、"离忧调"的琴曲曲例仅存这里的四首,弥足珍贵!
这使我感觉到廿五卷的重要性和它在《西麓堂琴统》中的特殊位置,它所刊的五首琴曲在明代嘉靖乙酉(公元1549年)汪芝编成此琴谱时就已经不流行了,之后也再无琴谱收录过它们,象是汪芝在偶然的机会,从零星的不显眼的旧谱中看到而"拾遗"于最后一卷,就如《忘忧》后记所写那样:"是曲不知所从起,因观宋本得此谱,亦外调之一,存之以备参考。"因为它是早年的"宋本",又是"外调",所以"存之以备参考"。
1995年完成《凤翔千仞》和《孤竹君》的打谱后,我的精力大都用在琴曲的创作和打谱理论研究、琴曲录音上,又有几次出访的演奏会和会议,因而打谱工作停顿了四五年,最近才有时间重新开始。在选择琴曲时,首先想到的仍是这重要而特殊的《西麓堂琴统》廿五卷。又因我在退休前后多次去家乡的山区
选择《桃源春晓》的缘由
1994年6月,我曾对《西麓堂琴统》的最后一卷即廿五卷中之《忘忧》打谱,琴曲很快就打出来了,乐曲虽小却非常精采。选择《忘忧》的缘由是为了缓减当时生活中沉重的精神压力,同时也因我曾在76年获得的一张明代张季修制无名琴取名"忘忧"之故。94年10月,我又在廿五卷上选择了《凤翔千仞》和《孤竹君》打谱,这两首琴曲堪称古代音乐经典之作。后来我注意到廿五卷收录的五首琴曲大都是非常生僻的"外调"定弦的琴曲,依次《凤翔千仞》和《孤竹君》为"泉鸣调"定弦(同时还刊载的《泉鸣意》、《鸣凤吟》只是"调意"一类的小曲),《明君》为"间弦调"定弦,《桃源春晓》为"清羽调"定弦,《忘忧》为"离忧调"定弦。其中只有《桃源春晓》虽为"外调"却属常用的定弦("清羽调"是常用的外调"蕤宾调"的别名)。后来进一步从其它琴谱和资料中搜索得知,不仅《桃源春晓》是孤本,而且这些生僻"外调"定弦--"泉鸣调"、"间弦调"、"离忧调"的琴曲曲例仅存这里的四首,弥足珍贵!
这使我感觉到廿五卷的重要性和它在《西麓堂琴统》中的特殊位置,它所刊的五首琴曲在明代嘉靖乙酉(公元1549年)汪芝编成此琴谱时就已经不流行了,之后也再无琴谱收录过它们,象是汪芝在偶然的机会,从零星的不显眼的旧谱中看到而"拾遗"于最后一卷,就如《忘忧》后记所写那样:"是曲不知所从起,因观宋本得此谱,亦外调之一,存之以备参考。"因为它是早年的"宋本",又是"外调",所以"存之以备参考"。
1995年完成《凤翔千仞》和《孤竹君》的打谱后,我的精力大都用在琴曲的创作和打谱理论研究、琴曲录音上,又有几次出访的演奏会和会议,因而打谱工作停顿了四五年,最近才有时间重新开始。在选择琴曲时,首先想到的仍是这重要而特殊的《西麓堂琴统》廿五卷。又因我在退休前后多次去家乡的山区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