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见曾传奇《旗亭记》、《玉尺楼》赏析

作者:张英基
摘要:

清代山东的戏曲作家写传奇戏文的有十馀人,而伶官艺员不可胜数。诸如济南的叶承宗;诸城的丁耀亢;莱阳的宋琬;淄川的蒲松龄;曲阜有孔尚任、孔传鋕、桂馥、孔广林、孔昭虔,等;德州的卢见曾;汶水的路述淳;济宁的许鸿磐;掖水的尤泉山人;嘉祥的曾衍东,等等。德州卢见曾的戏曲有传奇《旗亭记》、《玉尺楼》两种。

关键词:清代 卢见曾 传奇《旗亭记》、《玉尺楼》

一、卢见曾生平、政绩、学术活动及戏曲创作

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雅雨山人,亦号澹园,卢道悦之子,山东德州人。清代学者、诗文戏曲作家。他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卢道悦为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做过陕西陇西、河南偃师知县,著有《公馀漫草》、《清福堂遗稿》等。卢见曾出生时,卢道悦已五十多岁,老来得子,疼爱之馀,更是悉心养育。卢见曾先后师从王士祯、田雯等,学业大进。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进士及第,雍正三年(1725),授四川洪雅知县,从此走上了仕途。四川洪雅,地瘠民贫,税目繁多,治安混乱,狱讼不息,百姓生活艰难。卢见曾到任后,“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清史稿·列传》卷七十一),迅速整顿了社会秩序,深受百姓称誉。

雍正八年(173O),卢见曾调江南,先后任蒙城、六安知县,亳州知州,庐州、江宁知府。雍正十三年(1735),调为颖州(今安徽阜阳)知州。颖州西湖,原是宋代欧阳修出任颖州知州时主持兴修的一个蓄水工程,民以为利,但至明朝末年,由于州民填湖为田而逐渐湮塞废弃了,每逢雨季,洪水泛滥,害及四周农家田庐。卢见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劝说百姓:“若复湖,则水有蓄洩,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何乐而不为呢?”在百姓的支持下,颖州西湖水利工程很快就恢复了。后又任江西广信、饶州、九江、南昌道道台。由于政绩突出,乾隆元年(1736),擢为两准盐运使(治扬州)。据《两准盐法志》记载,当地盐商勾结官府侵占灶户(盐民)盐池,在所有权问题上,双方久讼不决,盐民深受其害。卢见曾到任后,作出了“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的判决,并核发文契,维护了盐民利益。广大盐民为追念卢见曾,自动筹资修建了“卢公祠”,以为纪念(见附录)。然而,卢见曾却因此得罪了贪官污吏及不法盐商,他们纷纷蜚语,陷害诬告。乾隆三年(1738),见曾被诬罢职。乾隆已未(四年,1739),郑燮作七律四首赠之。诗后题云:“乾隆四年十月廿日,恭赋七律四首,奉呈雅雨山人卢老先生宪台,兼求教诲。”乾隆五年(1740),卢见曾被革职充军,发配塞外乌鲁木齐。后经查明,冤案昭雪,平反赐还。

乾隆九年(1744),卢见曾被补为直隶滦州知州。第二年擢为永平府知府。在任期间,他带领所属抚宁官民筑坝阻水,解除了多年来洋河对抚宁城的威胁。乾隆十六年,任长芦盐运使,在天津创立问津书院,指导诸生学习。天津旧有“施棺会”,事将中辍,卢见曾指令芦商于公费项内每年拨助银两,使得继续。十八年(1753), 复任两准盐运使,赴任扬州。扬州地势低洼,河池湮塞,经常发生水患,卢见曾筹集资金,开挖修浚了城周围河池,免除了水患之隐。卢见曾还沿小秦淮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使古老的扬州更加妩媚多姿,一时游人如织,名流学士云集。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卢见曾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是年红桥修禊甚盛。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载曰:“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公工诗文,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形貌矮瘦,时人谓之矮卢。辛卯举人,历官至两淮转运使。乾隆丁丑(二十二年,1757),修禊虹桥,作七言律诗四首云(见附录)。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馀人,编次得三百馀卷。”郑燮、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郑燮有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诗四首、再和卢雅雨四首,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当时盐运使署设在扬州,这里是文人雅士聚会之地,而卢氏又喜好诗文,“工诗文,度性高廓”,与名流相唱和,“主东南文坛,一时称海内宗匠”。他爱才好客,名流咸集,交往名士颇多,四方求访者不绝,极一时文酒之盛。卢见曾除了在扬州倡导文人风雅活动外,还在雅士宴集时,大力倡导“牙牌二十四景”。他请静慧寺僧人文山,将二十四景的名称和图画刻在象牙骨牌上,又自行设计出行令的方法、要求。每当文人相聚,则将扬州二十四景牙牌放在一只方盘中,依次摸牌,以所得之景,作诗或吟诵古人相近诗句,不能及时对出诗句者则罚饮酒一杯。此种行酒令方式,很快就传遍江南,觥筹交错之间,扬州的二十四景便随着文人们的诗句四处传扬。

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间,两淮都转盐运使卢见曾、邵童子、姜杰士、卞立言进署对局。清高宗(弘历)南巡,卢见曾特设琴、棋二馆,命姜、卞两童子接驾,极一时盛典。(刘文淇等《续仪徽县志·人物志》)

卢见曾的学术活动主要是在乾隆十八年至乾隆二十七年,再任两淮盐运使期间进行的。据称:“凡名公巨卿,骚人词客至于其地者,公必与选佳日,命轻舟,奏丝竹,游于平山堂下,坐客既醉,劈笺分韵,啸傲风月,横览古今,人有欧、苏、渔洋复起之恭”(沈起元《敬亭文稿》卷八《运使卢雅雨七十寿序》)。卢氏幕府宾客云集,人数众多,据李斗《扬州画舫录》统计,当时先后客于卢见曾幕府的幕宾有戴震、鲍皋、惠栋、吴玉搢、严长明、朱稻孙、汪棣、易谐、郑燮、李葂、王又朴、高凤翰、祝应瑞、张辂、焦五斗、吴均、沈廷芳、钱载、梁献、陈大可、周榘、胡裘、金兆燕、宋若水、张永贵、倪炳、文山、汪履之等28位(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虹桥录上》,中华书局,1997年版)。

卢氏于幕府广招饱学之士,除诗文唱和者外,还帮助他刊刻《雅雨堂藏书》等一批经学著作。其中对当时及稍后学术风气影响较大的有惠栋、戴震、沈大成、王昶等。

据《清史稿·列传》卷七十一载,卢氏为人豪爽,好与文士交结,爱才好士,四方名流咸集,极一时文酒之盛。又精明能干,足智多才,勤于吏治,素有节俭治事的声誉,历官皆有殊绩。其儿女亲家纪晓岚,十分佩服卢见曾的人品。总督那苏图曾赞扬他:“人短而才长,身小而志大”。卢见曾历任官职,均有建树。特别是不畏豪强,治理淤塞有出色成绩。乾隆二十八年(1763),致仕还乡,过起了隐退生活。他七十六岁时,乾隆三十年(1765),弘历南巡时,路过德州,特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后两准盐引案发,卢见曾入狱,卒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享年78岁。三年后,大学士刘统勋为其洗冤昭雪。

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绩”,是个典型的循吏,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又是清代有影响的文学家。直隶总督那苏图在给乾隆皇帝的荐表中曾称他“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著名才子纪昀甚至将长女嫁给他的长孙卢萌文,足见其才智与威望。他平生著述丰富,所著《雅雨堂诗集》、《雅雨堂文集》、《雅江新政》、《出塞集》、《感旧集》、《金石三例》、《雅雨堂石集》、《山左诗钞》等统称《雅雨堂丛书》,共计12种128卷,卢氏各为撰序,所收汉魏经说及唐宋笔记,多据名家校抄本,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产。

卢见曾一生还积极从事刻书活动,先后校刊的有《乾凿度》、《战国策》、《尚书大全》、《周易集解》、《经易考》等三十种,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校勘家。所刊之书,校勘精细,刻印精美,堪称我国古籍中的珍本、善本,至今在出版、收藏界享有盛誉。

雅雨堂,卢见曾之堂名。晚年致仕后,继续著述,好校刊古书,召集名士补刊《朱彝尊经义考》,皆有功后学。作《中州集例》,系以小传,为《山左诗钞》。所著有《雅雨堂诗文全集》,辑录有《金石三例》、《雅雨金石录》、《国朝山左诗钞》等。这些著述,都不惜巨资,自刻自印,版本精良,世称善本。雅雨堂藏书和书版毁于清末的一场大火。后人采掇刊之,为文四卷、诗二卷(均见《清史稿·列传》)。现有一少部分收藏在德州德城区图书馆,计有:《雅雨堂藏书》七十九卷,《雅雨堂十种》、《金石三例》、《出塞集》一卷、《雅雨堂诗文集》、《山左诗抄》等,均为该馆善本书。卢见曾还著有传奇《旗亭记》、《玉尺楼》及《曲录》,传于世。

附录:卢见曾 七言律诗《红桥修禊》(四首)
其一

绿油春水木兰舟,步步亭台邀逗留。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空怜强酒还斟酌,莫倚能诗漫唱酬。昨日宸游新侍从,天章捧出殿东头。

其二

重来修禊四经年,熟识红桥顿改前。潴汊畅交灵雨后,浮图高插绮云巅。雕栏曲曲生香雾,嫩柳纷纷拂画船。二十景中谁最胜,熙春台上月初圆。

其三

溪划双峰线栈通,山亭一眺尽河东。好来斗茗评泉水,会待围荷受野风。月度重栏香细细,烟环远郭影蒙蒙。莲歌渔唱舟横处,俨在明湖碧涨中。

其四

迤逦平冈艳雪明,竹楼小市卖花声。红桃水暖春偏好,绿稻香含秋最清。合有管弦频入夜,那教士女不空城。冶春旧调歌残后,独立诗坛试一更。

注释:

卢见曾为倡导风雅,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仿王渔洋之所为,修禊红桥,自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者达七千馀人,编次得三百馀卷,并绘《虹桥览胜图》以纪其胜。此诗即卢见曾之原作。

阆苑:传说中仙人之居处。此借指苑囿。

“二分”句:化用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句。

宸游:帝王之巡游,此指乾隆南巡事。

天章:指帝王的诗文。东头:指皇帝的从官东头供奉官。

潴汊:指水塘和河汊。灵雨:好雨。
浮图:即浮屠,宝塔。

熙春台:位于瘦西湖西岸,与五亭桥遥遥相对,为奉承苑卿汪廷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初建成,正是卢见曾修禊红桥之时。熙春台系为皇帝祝寿所建,嘉庆后毁。1987年扬州市人民政府重建,集楼台亭阁于一体,古朴典雅,饶有皇家园林气派,为瘦西湖内重要景点。

“春台明月”:为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

双峰线栈:即“双峰云栈”,为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

山亭一眺:即“山亭野眺”,为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

明湖:济南大明湖。卢见曾为山东人德州,故以大明湖作比。

“迤逦”、“竹楼”两句:迤逦,曲折连绵貌。平岗艳雪、竹楼小市,均为瘦西湖二十四景之景点。

“红桃”、“绿稻”两句:红桃水暖,即“临水红霞”;绿稻香含,即“绿稻香来”。皆为二十四景中之景点。

“冶春”、‘“独立”两句:意为冶春诗已经不新鲜,该让我辈在诗坛上一显风流了。冶春旧调,指王渔洋的冶春诗。

二、传奇《旗亭记》

据清·支丰宜《曲目新编》(一卷)载:“德州卢见曾《旗亭记》、《玉尺楼》(清传奇)二种”,为其所编戏曲,其中传奇《旗亭记》卷端有卢见曾序文。而清·姚燮《今乐考证》(十二卷)则认为:“《旗亭记》一作《旗亭画壁记》”,为金兆燕所撰;《玉尺楼》为朱荑稗所撰,且引沈起凤语曰:“朱荑稗于卢观察幕中制《平山冷燕》传奇。”认为“《平山冷燕》传奇,即《玉尺楼》。今支氏(丰宜)《曲考》(《曲目新编》)以《旗亭记》、《玉尺楼》二种并署‘德州卢见曾作’,当误。卢公删改,或有之,然不得没金、朱两君之名。”清·梁廷枏《曲话》曰:“古今曲本有命名相同者。……明郑之文传奇有《旗亭记》而国朝卢见曾亦有《旗亭记》”。又曰:“《旗亭记》作王之涣状元及第,语虽荒唐,亦快人心之论也。”
卢见曾《旗亭记》传奇,写北宋末,金兵占领莱州,宋官吏董国度不愿仕金,隐居民间,和当地女子隐娘成婚。婚后隐娘欲与董国度南归,用计使其兄先送董回宋,自己也随后南去,与董国度团聚。剧本以赞颂隐娘侠气才智和其兄长的豪侠生活为主。曲辞通俗,但多摹仿前人所作传奇之曲文。

郑之文(约1605年前后在世),字应尼,一字豹先,南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前后在世,年龄八十岁左右,工于曲。初不第,薄游曲中。时名妓马守真与王穉登辈为文字交,颇不礼之文。郑之文与吴兆等作《白练裙》剧本。备极讥调,聚子弟演唱,召守真观之,守真为之微笑。万历中,登进士,官南部郎。出为真定知府。崇祯中,钱谦益寄以长歌,有“子弟犹歌白练裙,行人尚酧湘蔺墓”之句。郑之文亦次韵相答。之文所作曲,尚有《旗亭记》及《芍药记》各二本;《曲录》、《旗亭记》今尚存,友人汤显祖为之作序。诗文有《远山堂》、《锦砚斋集》,并行于世。

郑之文传奇《旗亭记》,共两卷40出。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明·吕天成《曲品》均有著录。此剧今存明万历年间金陵继志斋刻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以影印,另有民国年间抄本等。

剧中写宋代饶州德兴人董国度,字元卿,为宣和六年进士,因母江氏年迈,未经赴调,其妻贾倩娘,愿与同终养,江氏相逼再三,董国度无奈,出任莱州胶水县簿。

正值金兵南犯,陷汴梁,搜捕宋官。董国度弃官,易名杜重,寓居吕村吕公店中。吕村豪客要远赴海岛,将其妹隐娘托与吕公夫妇,代择佳偶。吕公夫妇便将隐娘许配杜重(董国度),董生感其情真,以实情相告。隐娘以箔金一囊缝于衲袍,以备缓急之需。隐娘兄归,豪客仗义,愿护送董生南归,隐娘赠袍而别。董生闯过关卡,渡海南下。豪客独骑护送,相会于旗亭。董国度遂归家,与母亲、妻子团聚。秦桧卖国于前,降金于后,受命于金,执和书南归,途中遭遇海盗,珠宝尽劫,只身逃归。

后来,豪客携其妹隐娘南下,与董国度团聚。董母江氏上疏朝廷,朝廷诏召其全家迁至临安,封赠有加。

此剧本事见于宋·洪迈《夷坚志》卷一《侠妇人》、冯梦龙《情史》卷四《董国度妻》。结尾董生与隐娘团聚情节为增出。汤显祖《董元卿旗亭记·序》赞曰:“立侠节于闺阁嫌疑之间,完大义于山河乱绝之际,其事可歌可舞”,“其词南北交参,才情并赴。千秋之下,某氏一戎马间妇人,时勃勃有生气。”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评曰:“董元卿遭胡金之乱,得遇隐娘,既能全元卿于宋,复能全己于元卿,隐娘之侠,高出阿兄上矣。区区衲中之金,何足窥此女一斑哉!曲亦爽亮,但铺叙关目,犹欠宛转。后得清远一序,殊为增色。”将其列为“能品”。明·吕天成《曲品》评曰:“董元卿遇侠事佳,曲多豪爽。”

清·金兆燕有传奇《旗亭记》,亦名《旗亭画壁记》,三卷36出。《曲考》、《曲海目》、《曲录》均有著录,署卢见曾作;《今乐考证》亦著录,署金兆燕作。剧叙唐代王之涣等文人轶事。其本事见于唐·薛用弱的《集异记》、《全唐诗》王之涣小传、《唐书》王昌龄、高适传及《通鉴纲目》,均载录了同一件轶事: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同客长安。春日郊游,每憩旗亭。隆冬时节,天寒微雪,三人又一起到旗亭小饮。适逢梨园伶官十馀人会宴;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其唱词均为当时著名诗人的佳作名篇。三人便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第二人唱的是高适的诗,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颇不服气,“自以得名已久”,就指着“诸妓之中最佳者”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四人中之“最佳者”,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大家于是大笑。四歌妓问明情况之后竞拜,并请三位“俯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竟日”。

后来,明、清戏曲作家以《旗亭记》为名的剧目就有多种,诸如明·郑之文的传奇《旗亭记》、清·卢见曾的《旗亭记》、金兆燕的《旗亭记》等传奇。但其具体内容却是不同的。其中只有金兆燕的传奇《旗亭记》是本于唐代轶事,将此事编成戏曲搬演,而郑之文与卢见曾的传奇《旗亭记》内容颇相似,但写的却是宋代的故事,而不是唐代文人轶事。

三、传奇《玉尺楼》

据清·支丰宜《曲目新编》(一卷)载:“德州卢见曾《旗亭记》、《玉尺楼》(清传奇)二种”,为其所编戏曲,其中传奇《旗亭记》卷端有卢见曾序文。而清·姚燮《今乐考证》(十二卷)认为:《玉尺楼》为朱荑稗所撰,且引沈起凤语曰:“朱荑稗于卢观察幕中制《平山冷燕》传奇。”认为“《平山冷燕》传奇,即《玉尺楼》。今支氏(丰宜)《曲考》(《曲目新编》)以《旗亭记》、《玉尺楼》二种并署‘德州卢见曾作’,当误。卢公删改,或有之,然不得没金、朱两君之名。”

朱夰,初名杏芳,字云裁,后改名朱夰,字公放,又字山渔,别署荑稗道人、荑稗老农。归安(今浙江吴兴)人。邑诸生,久困场屋,不复进取。以笔墨自娱,放情山水,不治生计,嗜志于金石、篆刻,善叠石。客扬州,与金农、郑燮友善。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庄滋圃中丞抚全吴,延谱《迎銮新曲》,脍炙人口。卢见曾运使至两淮,馆于署斋。后游幕京师,卒于某藩邸。著有《荑稗集》、《倚声杂记》、《宫调谱》、《山渔刻印稿》等。所撰传奇三种:《宝母珠》、《鲛绡帐》已佚,今仅存《玉尺楼》。

《玉尺楼》取材于小说《平山冷燕》,凡2卷40出。剧中写明朝浙江临安沈韵欲得才女为妻,因吟白燕诗,与左丞相韩岳之女韩艳雪、翠薇村马氏女马停云二女结为夫妇。皇帝授韩艳雪女学士,赐居“玉尺楼”,由此而得名。

清·无名氏《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四载录:

《玉尺楼》,未知何人所作。演沈韵与韩艳雪、马停云二女,俱以白燕诗得成夫妇。艳雪诗达御览,授女学士。赐居“玉尺楼”,故名。其事本《平山冷燕》小说。而姓名关目,又系捏造。且捎去平如衡一人。以两女同配沈生。后半情节,则又在《风流配》、《称人心》两剧中割入。

略云:沈韵,字慧生,临安人。乡荐第一,立志欲得才女为室。(小说云燕白颔)西王母之司花玉女二人谪世。与韵有宿缘。王母命月下老人氤氲使者化作白燕,隐为作合。韵所善友翰林李旭(小说无李旭),邀游湖中。狎客宋信在座(小说亦有宋信)。忽见白燕飞翔,韵咏诗云:瑶光分影是耶非,故国何年唤雪衣。宜向梨花枝上宿,水晶帘动月中飞。(小说是七言律诗,各异),一时传诵。左丞相韩岳(小说云大学士山显仁),有女名艳雪(小说云山黛。又有扬州贫家女冷绛雪,今名韩艳雪,似合为一),姿才绝世,闺中亦见白燕穿花。吟诗云:奇毛止许雪添肥,柳陌经过絮染衣。未必当时王谢种,日长故傍玉台飞。岳大喜,携诗袖中。适被召,侍宴玉津园。白燕飞舞殿前,群臣毕贺。上云:前日见于苑中,命学士赋诗,无当意者。李旭遂以沈作进呈。上大赏叹,韩岳亦出女诗,上益称异。岳归吿女,兼述韵诗,艳雪羡服。朝旨授艳雪为女学士,赐玲珑玉尺及紫金如意,勑造玉尺楼,赐居其中。得衡量人才,擅上楼者,挝死不论。(此段情节与小说合)。太尉黄钺之子云:欲委禽焉,以须考试。商之宋信,信拟韩必以白燕为题,遂以韵诗敎云钞写。及试,艳雪知为沈作,付之一咲。云闻笑,以为中选,乃闯入楼。艳雪命婢持金如意挞之,云奔归。愬于父,钺怒,劾艳雪非眞才。韩岳欺君邀宠,朝命内官同钺往试。且出御题飞递,历试诗词歌赋,及眞草隶篆,无不称旨。加赐明珠异锦,艳雪才名益显。(此段据小说。则先有故相之子晏文物闯至楼下,其后又有吏部尙书子张黄求亲,窃取燕白颔诗为贽,被山黛觉察。又有给事窦国一劾山黛事,今合为一)。韵谒李旭,倩求韩婚。会宋信亦至,遂同作伐。岳许以南宫捷后完姻。是时翠薇村有马氏女,名停云。(小说名冷绛雪,扬州人。知府窦国一买送山相国,山黛视同姊妹,亦授女中书之职。后嫁才子平如衡。今以平燕二人合为一人)。才貌与艳雪相埓。偶见白燕,题诗扇上云:不染梁尘迥出群,玉钗飞去影双分。江边鸥鹭无相妒,十二仙峰剪白云。其乳妪持扇卖花,遗于道,为韵拾得。妪觅扇,询沈姓名,遂述停云才貌。韵约来日亲自还扇。停云晓妆,韵往潜窥,眞天人也。入见,通殷勤,停云羞避。韵欲兼娶停云,恐为韩所知,诡云为弟定亲。托宋信密往私聘。信挈黄云家仆周全以行,订期迎娶。然恐韩他日迁怒,乃以韵诡称为弟聘停云事泄于韩岳。岳怒,艳雪闻之,画计预遣人语马定迎娶期。至期,艳雪改妆称沈韵之弟,竟至停云家亲迎。停云索诗催妆,知为才子,遂登舆归玉尺楼。艳雪卸妆相见,结为姊妹。(按马停云,《平山冷燕》所谓冷绛雪也。因绛雪入山宅,与黛同居。剧遂幻出此段情节,则是割截《风流配》、《称人心》两剧中事,移于此者。彼曰尹荇烟阮翠涛,此又云马停云也)。黄云自玉尺楼受辱,嗔宋信失计,与绝交。及周全归,以信为沈聘马氏吿。云闻停云美,谋劫之。甫至村,而停云已为艳雪赚去,悞劫乳妪至家。(此段又别添出)。妪方醉卧,不觉也。云见大骇,逐之出。妪往韵家探望,不见停云,两相惊骇,不知所以。韵乃留妪于家。春闱榜发,韵居第一。廷试复第一。乃请旭诣岳求完姻,岳佯怒。罪其私娶马氏,绐以别赘冯云为婿,才貌什百于韵也。韵且愧且悔,然心未服。乃同旭谒岳,求见新婿。岳命停云男装,诈为冯云出见。复作白燕诗云:瑶圃双飞映玉坛,湘江云影落波寒。珠帘月下都相浑,寄语凭阑莫悞看。韵见新婿容貌字迹,俱似停云,惊疑恍惚,举止失措。归语乳妪,令以卖花为名,入相府探之。猝见停云,知为艳雪计赚,还报于韵。复恳旭求岳,岳双许之,遂入赘于玉尺楼。(此段又是《风流配》中事)。

按南宋孝宗干道八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以虞允文、梁克家为之,并兼枢密使。淳熙二年夏四月,宴辅臣于玉津园。(剧中赐宴玉津本此)。时允文、克家已相继罢去,惟叶衡为右丞相。九年,以王淮、梁克家为左右丞相。无所谓左丞相韩岳、及太尉黄钺。剧引玉津园。疑指韩侂冑也。

按剧以为宋时事,而《平山冷燕》小说则以为明时事,且以袁凯时大本诗引子。而点窜前后七才子等云云,以为嘉靖间事,要皆不根之谈。

按淸异录载朱起爱妓女宠之,碍隔难近。路逢靑巾短袍担筇杖药篮者,谓起曰:君有急,言,吾能济之。起以宠事诉,靑巾叹曰:世人阴阳之契,有缱绻司总统。其长官号氤氲大使,诸夙缘冥数当合者,须鸳鸯牒下乃成。虽伉俪之正,婢妾之微,买笑之略,偷期之秘,凡仙交会,率繇一道焉。我即为子属之,取篮中坤灵扇授起。凡访宠,以扇自蔽,人皆不见。起如戒,果往来无阻。剧中氤氲使者本此。

洪武初,会稽杨维桢侨寓松江。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一日,时太初作白燕诗,中有句云: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维桢向坐客称善。袁凯在坐,谓诗虽工,未尽体物之妙。翌日以已作进,维桢击节叹赏。手书数十纸,分散宾客。凯遂以此得名,人皆呼为袁白燕。至今松江有白燕庵,其故居也。袁作云: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尙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剧中诸作,本此点窜而成)。事载《松江府志》及《列朝诗袁海叟集》。时大本,字太初。其诗云: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翦一双高下飞。天下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尙乌衣。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

此剧今存乾隆年间刻本、乾隆年间刻《雅雨堂两种曲》所收本,题为《玉尺楼》,均署“德州卢见曾撰”,藏于北京图书馆。此外,有弹词《玉尺楼》,今存抄本,藏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附录:卢公祠

卢公祠是为纪念乾隆年间进士、两淮盐运史卢雅雨而建,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至1924年秋建成,命名为“卢公祠”。其旧址在新坍乡卢祠村。当时刘障东特地请清光绪年间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为卢公祠题写了一幅“两淮卢都转祠”巨匾,从此,“卢公祠”便声名远播,尔后成了地名。

卢见曾,字抱孙,别号雅雨山人,乾隆年间进士,乾隆十九年奉旨“还任运使,二十年护理盐政”。在此期间受理了灶民状告宋姓盐商盘剥压迫的案子,他认为应由灶民交纳土地粮税,承认灶民的土地所有权,他向朝廷申报详文,陈述自已的主张,文中明确规定“灶属商亭,粮归灶纳”这一重要内容,后经朝廷批准,转六部备案,后人称此详文为《卢案》。有了《卢案》,问题本可解决,但是“议虽定,但灶民未及践行”。当时“海潮为灾”,“灶地多淹没,见曾疏清蠲缓钱粮,分别赠抚,灶民德之”,可惜“好人不长久”,卢运使后来,“为后任陷害,竞置于法”,所幸的是“后奉特旨昭雪”。后来商、灶之争虽有《卢案》可稽,但是,由于盐商使尽手腕,层层贿通,一直没有按《卢案》执行,灶民们依然受着盐商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至民国三年(1914年),盐商宋勉旃,将灶民赖以生存的大片土地偷卖给清末状元张謇为首的大纲公司,大纲公司以主人身份通令灶民限期迁出,并强调连祖坟都要一起迁走,以便招佃兴垦,或者让灶民永做公司之佃农。灶民不肯,纷纷反抗。刘障东等人经过细致调查,得知有《卢案》可稽,便用一百三十吊钱才买来了上半本,后又花了些钱弄来了下半本。为表示抗议大纲公司的决心,两次亲往南通请示张状元,并将自己的名字“士林”改为“障东”,意为一定要保障东海边北七灶、四移煎灶民的产权,并详注《卢案》编印成册,到处散发,据此向官府申诉。官司打到江苏省政府,省长韩国韵指派人员调停,在金陵旅邸由争讼双方立约,结果决定将三分之二的土地归灶民自己分配,将三分之一的土地割给大纲公司。这场“闹公司”事件胜利后,灶民们深深体会到文献之重要,为了感谢卢雅雨《卢案》所提供的法律依据,便决定建“卢公祠”,以示对卢雅雨的崇敬与怀念。

参阅书目: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周贻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山东史志资料》1982年第一期;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10)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曲论初探》赵景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明清传奇综录》(上、下)郭英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005.08.16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