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于领导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说:现在的京剧讲究“与时俱进”,但却沉溺于大投入、大制作、大规模,一场戏有二百多个演员参加演出都还嫌少,孰不知,这样反而弱化了演员内在的表演作用。靠外界所谓的“技术”博取眼球效应,这样的大手笔促进不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大投入、大制作、大规模”,再加上后面一个“大手笔”。从市场的角度上说,这四个“大”可以归结为一个“大”,即“大成本”。试问,如此巨大的成本投入如何回收?难道还如以往那样,只算政治账而不算经济账,据有人说,现在官员们算的是政绩账。
如此以来,演员的作用被弱化了,领导的作用被突出了。事实上,突出的是眼下体制的作用。要知道,决定大投入、大规模、大制作需要相当一级领导(剧团的上级领导文化厅宣传部或更高级别如主管文化的副省长乃至省委书记)的大气魄。而大资金的投入首先考虑的是文化政绩……

这种情况并非个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戏曲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些戏曲团体为了参加会演获奖,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排练会演节目,舞台美术没有遵循戏曲艺术的创作原则,一味地追求大制作,追求豪华,动辄花上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把一个艺术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上一级的金杯,而不在于老百姓的口碑——当然,这样的行为也与市场无关。一般情况下,会演之后就偃旗息鼓,收兵回营。这种行为在拒绝观众拒绝市场的同时,也在断送戏曲的前程。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朱恒夫针对这种现象曾说:中国戏曲从诞生起就是下里巴人的艺术,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民间性的突出特点……表现形式追求通俗化,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就可以唱出一部戏来。而现在一些剧作家抛弃了这种民间性,写出的戏与老百姓的生活不合拍,剧团不在戏曲表演上下工夫,而是在舞台灯光和布景上耍花样。花大钱、大制作的戏,只能在大剧场演,演出成本高,得奖后就收场。这样的得奖剧目如何能保留下来,又如何在农村演出市场推广?这不能不说是戏曲危机、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脱离生活、脱离农民观众,戏曲不可能真正振兴。

事实上,在许多以“振兴”为目的的“艺术盛事”的背后,都有政府之手在操控着。在那些伸手实施操控的领导人看来,排戏演戏都是为了政绩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形象工程。以前人们习惯于将此当作是“上级任务”,现在看来,这实际上是一张官方订单。

精心编排新戏,全力打造精品,配合各级政府的调演汇演(包括这节那节),如今成了一些剧团一项中心任务。然而,依靠这类“中心任务”,戏曲能够走出危机、剧团能够摆脱困境吗?

2010年第14期《新华文摘》一篇题名为《文艺精品:为人民而生》的文章中这样写道:“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财政投入创作艺术生产文艺作品,这种自上而下的创作生产方式亟需改变。政府扶持和资金投入是必要的,但目的是用这种方式引导文艺家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用具有示范意义的作品去开拓和占有市场。偏离了这个目的,忽视人民群众需求的为政绩、为个人的文艺,就不能称之为人民的文艺。”

(摘自 《城市经济导报》)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