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响科技对京剧的影响

过去二,三十年来国外的音响科技起了很大的变化。适逢中国经济崛起,娱乐界随之蓬勃,吸取新科技是理所当然。数码电子带给我们的是无比清晰录音声音,录音的磁带被光碟取代,继而可将录音存放在一个小小的记忆卡(Memory card)里。上千小时的录音可以从一个有如火柴盒子大的盒子(MP3 player)赏听。如今录音不但可以存放在手机里,还可以用手机从网上下载随时赏听京剧。也可以经电脑或手机,转瞬间传到地球的另一面去。这些都是新科技带给我们日常生活上的享受与方便。但本文所要谈的是,新音响科技带给京剧舞台及京剧演员的影响。

本来 “音响技朮”在京剧舞台上唯一的作用就是“扩音”。上千人的剧场日渐普偏,但是剧场的设计质量不同,拢音效果不一。京剧演员及文武场的声音,要依赖扩音设备将声音传送给观众。早年的扩音器有三个基本部份:“话筒(Microphone)” ,“ 放大器 (amplifier) ”, 及“音箱 (speaker )”。其原理是:将 声波 经话筒 转变为电波 ,经电线传到放大器,放大器把声音扩大后,再经电线传到音箱。因为话筒摆设在台前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京剧演员在舞台上活动的幅度极大,一个角色可能从舞台的左边唱到舞台的右边,也可能从台前边唱到台里面,因之如要使扩音的声量均衡,成为极其困难的事。后来,有些设备较好的剧场在舞台上空倒挂多数个话筒,以增加平均收音效果。但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令人满意。

新的音响科技带给京剧舞台的影响极大,所涉及的理论与技术较复杂,非本文所讨论的范畴。笔者在这方面并非专业,仅以有限的实用经验,用普通语文解说给读者。还请方家指正。 第一,“话筒” 与“放大器” 之间,可用“无线电波”传送。第二,“ 话筒” 的体积可以缩小到如蜜蜂一样大,像一个领夹似的挂在胸前或头上。第三,每一个话筒收进的音,是经单个频道送入“放大器”,而这些收入的声音在送进“放大器” 前,至少经过以下三个仪器或程序: “ 混声器( Mixer)” , “均衡器(Equalizer )” 和 “混响 ( Reverb)”。“混声器” 可单独调整每个频道 的音量与音质。“均衡器” 可以拚除声音的高频率与低频率的部分,而使声音更清晰和柔和,有润饰与美化声音的功能。 “混响“  能使声音有立体感,有不同强度的回响 (余音效果),使观众感到像身在一个很大的音乐厅中。举个例子,您有没有在歌厅唱卡拉OK的经验?您有没有感到您是身处于大厅,您的的歌声有如歌星的声音一样美好而动听?这就是“混响”技术的效果。第四,剧院的“音箱”也是有革命性的进步,扩大的声音可以远震云霄。加以“数码电子”传送的音波,音质是无比的清晰。这在上万人的室外音乐会可体会得到。

每个演员各自挂着无线的小话筒,无疑地解决了演员在舞台上大幅度活动使收音难以平衡的问题。单独频道的调控不但可使每个演员的音量均衡,更能使文乐队每件乐器放音均衡。因为如今在舞台上用的乐器增多了,除京胡、二胡外还有月琴、三弦、中阮、大阮、 等等。这些乐器发出的音量差距很大; 以京胡最强,二胡次之,月琴又弱些,中阮与大阮最弱。所以我们在剧场扩音以及在录音棚录音,都是经过人为调控后,才能使各种乐器的声音调和,均衡,清晰,柔和。这也就是我们在剧院的舞台上看到几乎每件乐器前都有一个话筒的原因。

这种人为调控的技术,使演员“发声的力度” 发生了变化。因为话筒的距离太近,加以扩音的效果极强,演员的“发声力度”不需太强,也不可太强。正如现代流行歌曲或通俗歌曲的歌手们,手持话筒在嘴前,用较轻的力度歌唱。本来一个京剧演员的“唱与念” ,要接受严格的“发声”训练,其中很重要的技巧就是练习如何把声音送得远。其实不只是京剧,就是任何戏曲,以及西方传统的美声歌唱都是如此。经过了这种发声的训练,能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把声音送得很远。西方传统歌唱家在室内的音乐厅里是避免用扩音器的。即使是在室外露天的情况下,话筒与演唱者要保持相当的距离,以使发挥其真正的歌唱技巧与功力。所以我们要问,一个京剧演员过分的依赖这种扩音技术,一旦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会不会不知所措?长期的依赖这种扩音技术,会不会丢失了演员的这种重要的“发声基本功力与技巧” ?

 后记

本文完稿后,迟迟未得发出。今在网上读知老生演员凌珂有以原生态的方式在剧场演出的计划。他想在一个传统老式而较小的剧场,把话筒摘掉,用不经技术修饰的自然真声演唱。笔者闻知真是高兴。他是个年轻的演员,能有如此想法,应该为他庆贺。我们应给他全面的支持与鼓励。这种演唱的方式才能展现一个演员本质的声音,并能保存演唱的基本功。这正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原意。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