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占龙打造“中国二人转艺术之乡”金字招牌

从最初只有10余名学员的培训班,到今天累计培养1600余名毕业生的专业艺术学校,从最初租用练习室的苦日子,到今天拥有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教学楼的新气象……12年来,辽源市红旗艺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培养二人转专业人才上作出贡献,同时,也把辽源“中国二人转艺术之乡”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辽源是二人转之乡,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都能唱上几句,我们怎么就不能培养出自己的优秀二人转演员呢!”

要了解辽源红旗艺术学校的发展史,必须从辽源红旗剧场说起,而这其中有个关键人物,他就是红旗剧场的总经理、红旗艺校的校长——于占龙。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的老百姓都喜欢听二人转,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辽源没有一家二人转剧场。一直从事文艺工作的于占龙总也割舍不掉与二人转的“情缘”,于是在1992年,他在原来的红旗剧场创办了一个二人转剧场。

“剧场是创办起来了,但是头几年,为了找二人转演员,我可没少吃苦。一家家剧场听,一个个演员谈,就是想把好演员请到辽源来,有的剧场负责人说我‘挖角’,差点动手……”回想起十几年来走过的历程,于占龙心绪难平。

随着众多优秀二人转演员的不断加盟,二人转剧场很快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经常光顾的文化娱乐场所。

这时,于占龙心中开始酝酿着更大的目标:创办属于自己的二人转学校,为辽源培养优秀的二人转演员。

于占龙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他立即着手聘请专业指导老师、寻找合适的训练场地、招收具有潜质的学员……2000年,红旗艺校正式创办。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于占龙聘请著名二人转艺术家闫淑萍为名誉校长,渭津小剧团创办人刘思潭为副校长,多次在吉林省二人转汇演中获演出、创作、编剧、导演奖的张发玉为业务校长。此外,他还从专业院校和剧团找老师任教,并聘请省内资深二人转艺术家来校授课,于占龙自己也抽时间给学生们上器乐课。

辽源市浓厚的艺术氛围深深感染着红旗艺校的学员们。在专业教师团队的培养和雕琢下,学员进步很快,学成后有的直接到红旗剧场演出,有的被其他剧场聘用。

一时间,辽源红旗艺校的“小花”们在省内外的二人转舞台上迅速绽放。

“我们的学员不但活跃在北京、天津及东北各地的二人转舞台上,有的还登上了‘刘老根大舞台’和‘东北风大剧院’。”

2004年,于占龙带领学员为吉林电视台农村俱乐部做了一次专场演出,没想到竟有机会与红遍全国的小品演员高秀敏同台表演,那是红旗艺校的学员第一次在电视上露脸。由于学员表现出色,第二年他们接到哈尔滨电视台邀请,与闫淑萍一起录制一期特别节目,作为哈尔滨电视台春晚节目。同年,辽宁电视台也向他们发出邀请,进行“五一”专题演出。特别是在辽源,红旗艺校可以说各种大型文艺活动都少不下红旗艺术学校的学员们,不但多次参加辽源市春晚,还在首届东辽河艺术节上进行了专场二人转演出……

参加演出机会多了,红旗艺校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报名学习的学员也从辽源本地扩展到了省内外。为了进一步抓好教学质量,红旗艺术学校与辽源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为艺校学生开办语文、历史和英语等文化课,毕业后颁发专科学历。如今,红旗艺校已经走出一条特色的办学新路,形成了正规化、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和科学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

“现在国家重视文化产业,辽源又是二人转艺术之乡,发扬和传承二人转这门艺术是我的责任”。

于占龙始终认为,舞台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最好平台,也是弘扬二人转艺术的最好形式,所以在开办红旗艺校的同时,红旗剧场也在同步运营。作为剧场老板,于占龙几乎走遍了东三省所有大型的剧场,学习别人先进的经营理念,而且因为有了自己的专业二人转演员和合理的市场运作,红旗剧场办得风生水起。

2011年8月,在辽源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旗剧场在原来的位置重新翻建,年底投入使用,可容纳观众700余人的新剧场每天几乎都场场爆满。

“剧场是盈利机构,更是发扬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形式的重要媒介。红旗剧场的每次演出,都保证有至少一场二人转正戏演出,同时,考虑老百姓的兴趣,搭配一些流行元素,突出‘文化品位’,让节目更容易被广泛接受”。于占龙说。

志强则达,目标高远。如今,于占龙开始勾画他的新蓝图:在与辽源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的基础上,把辽源打造成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让二人转人才掌握更多文化知识,将二人转艺术发扬光大,让辽源“中国二人转之乡”声名远播。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