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了300余年真正的东北二人转是怎样的

传承了300余年真正的东北二人转是怎样的

东北二人转传承了300余年,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下走红的“二人转”的争论之声不断见诸媒体, 近年来,随着一些二人转演员的走红,有关二人转的话题一直被广泛关注,对于当下走红的“二人转”的争论之声也不断见诸媒体,这不仅反映出大众对二人转艺术的喜爱,也反映出很多人对二人转认识上的模糊。笔者8岁至16岁登台演唱二人转,出版过多部二人转作品、剧本、著作,对东北二人转有较深入的研究,是东北地区少有的既有二人转演唱经历,又有二人转研究成果的基层宣传干部,遂撰此文对二人转的一些基本概念加以厘清。

二人转作为一门说唱艺术,它的教化、感染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在说口上的体现尤其突出。那些低级下流的“脏口”,是二人转艺术,特别是说口艺术中的糟粕,必须坚决剔除,彻底净化

说口,是二人转艺术独特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二人转艺术讲究说、唱、扮、舞、绝。说,即说口,是二人转演员必备的基本功。说口,在二人转演出中是不可或缺的硬功, “说是骨头唱是肉”,可见说口的分量所在。

说口是一般二人转演出不可缺少的程序和内容。在过去,特别是旧社会,多半是男演员即“下装”,俗称为“唱丑”的说口,“唱丑唱丑,必得说口,不说口不算唱丑”,而唱“上装”的女演员不说口,只给“下装”“勾口”或“捧口”。随着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局限于“下装”说口了,有时“上装”也说口。一般情况下,二人转演出是“下装”上场,先来一段说口,然后 “上装”上场,两人对说一段,相互配合,有说有捧,有点像相声中的“逗哏”和“捧哏”,说上一阵,再进入演唱。演唱中间,根据剧情发展和现场需要,双方还可以穿插一些说口,这些说口,有的是和剧情相关,通过“说”来介绍或诠释剧情及人物。有的则与剧情毫无关系。无论是否与剧情有关,说口都与演出的关系极大,优秀的演员,几句幽默而风趣的说口,就能迅速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很快进入欣赏状态。二人转说口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艺术性和规律性。一般说,二人转说口注重包袱的设计,其谜底往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也有的是荤破素猜,有的属于脑筋急转弯儿。同时,二人转说口讲究朗朗上口,先声夺人,节奏感强,感染力强。在一定意义上说,东北小品就是二人转说口的发展,或者说,东北小品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二人转说口的语言特色、表演特色等艺术营养。例如著名笑星赵本山在小品《钟点工》中的一段台词:

“睡得腰生疼,吃得直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追求了一辈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答:幸福就是遭罪! ”

幽默风趣儿,朗朗上口,句句上韵,典型的二人转说口语言。

一般说,说口可分为“成口”、“零口”、“专口”和“交流口”。其余的还有“评口”、“篡口”、“艺口”、“勾口”、“对口”、“串口”等。 “成口”也称“整口”、“平口”、“套子口”、“文明口”。这类说口通常相对完整,独立成章。有的与剧情毫无关系,只是为了烘托气氛,调动情绪,或讲故事,或说相声、绕口令,或出诗答对儿,或破谜儿讲笑话。有的则与剧情相关,或做引子,或为补充,或做戏说。例如下面这个“成口”,它类似格律诗词或戏曲演出中的定场诗:

“威威烈烈出朝门,半犹天子半犹臣。三口铜铡两口印,昼断阳来夜断阴。 ”

这段“成口”是演唱包公系列二人转开场时常用的。几句画龙点睛的说口,就把包拯的形象刻画在观众面前。

“零口”又叫 “花口”、 “抓口”、“俏口”、 “崩口”、 “疙瘩口”。是演员或见景生情,或借题发挥,或随手拈来,虽不一定是成本大套,但往往也是珠联璧合,妙趣横生。一次演出中,观众中有一对夫妇,男的想提前退场,但女的不想走,男的几次欲走,都被女的拽住了。台上的男演员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细节,马上来了一段说口:

“二人转刚刚开台,有人就想退出场外,大哥想走,大嫂硬拽,陪媳妇儿看戏,甜蜜恩爱,我们这样的卖力出彩,大哥你为啥非得脚往外迈? 若是把大嫂气坏,搓衣板得跪坏几块? ”

听了这段说口,满场笑声四起,那位男观众也不好意思走了。

“专口”也叫 “白口”、 “串口”、“定口”、 “连口”。多半是镶嵌在唱词里,随词儿走的对白、插白和半白半唱。

说口是对二人转演员功力的检验。从严格意义上说,说口是二人转演员的硬功,它不仅要求演员要有良好的记忆力,有些成套的说口或数板儿,长达几十句甚至几百句,例如众所周知的反映酒、色、财、气的大段说口,忘一句就接不上。既要求演员有较好的表达力,演员的嘴皮子必须利索,吐词咬字儿要清楚准确,说口无论长短,都要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字字入耳,声声入心;同时,还要求演员有敏锐的应变力,许多说口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本身就是演员的即兴发挥,甚至有的干脆就是演员在现场随手抓来的,这就要求演员不仅要有机敏的反映,还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及各方面的社会知识,包括人文历史、风俗人情,对对方的说口做出正确的理解或判断,进而做出智慧的应答。这样,才能身居主动,巧妙应对,处乱不惊。有的演员在说口时,想巧对对联儿,上联出来后,下联对不上了,其结果必然是招来“倒彩”。

说口要讲究幽默性、趣味儿性,更要讲究思想性、教育性。二人转作为一门说唱艺术,它的教化、感染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在说口上的体现尤其突出。二人转老艺人常说:“不说春的,不说粉的,不说让人坐不稳的。 ”作为民间草根艺术,把男女情爱当做说口的笑料,只要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也无可非议,但一味迎合少数观众的低级趣味儿,三句话不离性,语言粗俗,动作下流,就不能不让人望而生厌了。那些低级下流的“脏口”,是二人转艺术,特别是说口艺术中的糟粕,必须坚决剔除,彻底净化,使新时期的二人转说口艺术更加活泼,更加幽默,更加文明,更加艺术。

二人转小帽既很重要,又很受欢迎,但二人转小帽的创作却令人担忧,尤其是板腔体类的小帽,几乎没有新作品。没有创作就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应特别重视二人转小帽的创作和创新,使二人转艺术更加完美

二人转小帽,以其生动、活泼、火爆、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郁、节奏感强、舞蹈性强、易于传唱而深受广大二人转观众的喜爱。

二人转小帽在二人转演出中的功能主要有三个:一是活跃气氛。小帽是二人转的“头型”,就像体育比赛前的热身,电影放映中的加演片。二人转小帽具有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载歌载舞的特点,能有效营造场内气氛,积极调动观众的欣赏情绪,迅速进入欣赏品味的规定情境。二是调动演员。小帽一唱,演员的嗓子就拉开了,正如二人转行话所说的:“小帽小帽,排排腔遛遛调,试试弦的高矮,试试嗓子宽窄。 ”嗓子一拉开,演员随之情绪也上来了,演员随即进入演出状态,如果观众掌声热烈,演员则迅速进入最佳演出状态。三是答谢观众。有时正戏唱完了,观众掌声热烈,演员就返场加演一个小帽,既受欢迎又节省时间。

二人转小帽的内容丰富,一般都有一个故事或情节,多反映民间普通人的悲欢情仇、喜怒哀乐和生活习俗,和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接近,息息相关,极易产生共鸣。在二人转比较流行的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一些二人转小帽流传很广,很多人特别是农村观众都会哼唱。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也唱,散戏了,演员不唱了,观众还唱。观众百听不烦,百唱不厌。

二人转小帽从戏剧结构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正戏相关的小帽,作为正戏的引子,或是补充,或是强化,或是延伸。例如:反映梁祝剧情的小帽《蝴蝶飘》、反映《白蛇传》剧情的小帽《游西湖》、反映《西厢记》剧情的小帽《张生游寺》、反映《杨六郎哭灵》的小帽《柴郡主送饭》等。另一类是与正戏毫无关系的小帽。

二人转小帽从内容结构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情爱类。这是二人转小帽反映最多的内容,不仅是在这一类,几乎在所有的二人转小帽中无所不有。如:《瞧情郎》、《探情郎》、《盼情郎》、《送情郎》、《情人迷》、《情无更》、《清水河》、《下盘棋》、《蝴蝶飘》、《丢戒子》、《游西湖》、《张生游寺》等。二是情趣类,如《放风筝》、《打秋千》、《探妹》、《反正对花》、《大将名五更》、《上茨山》、《绣八仙》等。三是情景类,如《小拜年》、《双回门》、《闹元宵》、《小看戏》、《小看牌》、《小上庙》、《小烧香》、《小做饭》、《咱唱戏的人》、《夸哈尔滨》等。

二人转小帽从创作结构上也可分为三类,一是围绕人物展开,如《张生游寺》、《杨姑娘》、《大将名五更》、《孟姜女》等。二是根据时间展开,如《月牙五更》、《嗦五更》、《四季歌》、《大将名五更》、《铺地锦》、《绣云间》、《叹五更》、《盼五更》、《黑五更》、《反叫五更》、《三国五更》、《耍钱五更》等。三是依托事件展开,如《游西湖》、《张生游寺》、《柴郡主送饭》、《蝴蝶飘》等。

二人转小帽从音乐结构上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民歌体。一些民歌小调,如《双回门》、《丢戒子》、《瞧情郎》、《孟姜女》等。二是板腔体。民歌体以外的都属于二人转本源本色的板腔体。

二人转小帽的唱词一般比较通俗、风趣、幽默,反映生活细微,感染力强。如《下盘棋》,说的是一个女人的恋人一连几日不来赴约,这天见面后,女人提出要和男友下棋,其间,女人借棋说理,把棋盘比作人生,巧妙而含蓄地劝诫男友。

二人转小帽一般节奏比较明快,音乐感强。二人转艺术火爆、热烈的特点在二人转小帽里体现得尤其突出,对演员的唱功、舞功、扇子功和绢子功都有较高的要求。 “小帽一唱,就知咋样”,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以《小拜年》为例,唱的是东北的风土人情,唱词体现的也多是东北人的语言特色,不但载歌载舞,美不胜收,且风趣幽默,逗人开怀,观众无论男女老少,不论喜不喜欢二人转,都能接受《小拜年》。

二人转小帽既很重要,又很受欢迎,但二人转小帽的创作却令人担忧,据1985年出版的《二人转辞典》介绍,截至1985年,现存的二人转小帽有78个,都是靠二人转艺人代代相传流传下来的,尤其是板腔体类的小帽,几乎没有新作品。没有创作就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的品牌,特别是作为辽宁的一个很具影响力和经济增长力的文化产业,在不断提升二人转创作和演出质量的同时,应特别重视二人转小帽的创作和创新,使二人转艺术更加完美。

尽管二人转拥有丰富的剧目,但由于种种原因,二人转剧目的创作却没能与时俱进,尤其是现代题材二人转剧目的创作,更是缺少精品力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在注重二人转艺术挖掘、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加大新剧本和新剧目的创作力度

二人转艺术在近300年的发展进程中,在众多二人转艺术家的探索和努力下,创作了许多雅俗共赏的传统和现代二人转剧目。据辽宁省丹东市群众艺术馆出版的《二人转辞典》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85年,二人转剧目(含单出头、拉场戏、群唱)就有840余个,其中二人转剧目688个、单出头剧目48个、拉场戏剧目98个、群唱6个。这些剧目,绝大部分是解放前创作的,主要靠艺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作为民间说唱艺术,二人转艺术既善于反映底层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又可以反映重大主题和重大事件。因此,二人转剧目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各具特色,雅俗共赏。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由于二人转艺术具有表演灵活、曲牌子丰富、能演官、能演民、能悲能喜等特点,因此,在二人转剧目的艺术宝库中,真可说是
人世万象,无所不包。例如,反映封建帝王宫廷生活的剧目有《密建游宫》、《朱元璋出世》、《朱洪武挂画》、《乾隆下江南》、《唐二主探病》、《崇祯观画》等10余个;反映《三国》故事的剧目有《刘备招亲》、《诸葛亮招亲》、《古城会》、《长坂坡》、《凤仪亭》、《连环计》等20余个;反映《水浒》故事的剧目有《武松杀嫂》、《鲁达除霸》、《林冲发配》、《燕青卖线》等27个;反映《西游记》故事的剧目有《猪八戒拱地》、《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10余个;反映北宋杨家将故事的系列剧目有《佘太君辞朝》、《穆桂英指路》、《杨八姐游春》、《杨八郎探母》(也叫《回岗岭》、《南北和》)等近20余个;反映包公故事的系列剧目则有《包公赔情》、《包公铡侄》、《包公赶驴》、《包公逛庙》、《秦香莲》、《砸銮驾》、《打龙袍》等10余个;反映当代生活的代表剧目有《雷锋参军》、《摔三弦》、《送鸡还鸡》、《处处有亲人》等,如果再算上以二人转元素为基础的众多东北戏曲小品,那就更多了。

各具特色,雅俗共赏。作为东北的黑土地艺术,二人转艺术具有粗犷、火爆的鲜明特色,敢恨敢爱,大喜大悲。喜剧让人开怀大笑,忍俊不禁。二人转诙谐幽默,富于喜剧性,无论剧情、唱词、唱腔,还是表演乃至化妆,都很俏,喜剧代表剧目有《回杯记》、《马前泼水》、《猪八戒拱地》、《小两口分家》等。二人转虽然具有喜剧性,但对悲剧的演绎则更让人动情。二人转唱词虽然通俗直白,但形象生动。加之唱腔设计运用的“哭糜子”、“英雄悲”等悲调曲牌,悲剧气氛更浓。如《祝九红吊孝》中,面对梁山伯的英年早逝,祝英台既无限悲痛又充满绝望,美好的憧憬全都化为泡影,她在梁山伯灵前悲痛万分地唱道:

“只说是花红小轿把我娶,哪承想我身穿重孝跪在灵棚。只曾想咱们二人白头到老, 哪承想你半路途中把小妹扔! ”

听来让人柔肠寸断,喉咙哽堵,潸然泪下,极易产生共鸣。《冯奎卖妻》、《秦香莲》、《杜十娘》、《窦娥冤》、《罗成托梦》、《孟姜女寻夫》等都是二人转悲剧的代表剧目。

二人转通俗、幽默,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唱腔多变,对人物的刻画,对环境的描写,对事件的诠释,都有其独到之处。看过《洪月娥做梦》、《包公赔情》,对唐宋时期的婚嫁风俗和丧葬习俗就会有个基本了解。反映张生和崔莺莺曲折爱情的《西厢》的开场唱词,写作手法采取从一到十,又从十回一,既上口好记,又通俗易懂:
“一轮明月照西厢, 二八佳人巧梳妆,三请张生来赴宴, 四顾无人跳粉墙,五更夫人知道信, 六花板拷打莺莺审问红娘, 七夕胆大佳期会,八宝亭前降夜香,九有恩爱难割舍,十里亭哭坏莺莺叹坏红娘。

十十(时时)难舍莺莺美, 九里草桥别红妆,  八水长安去赶考,七(其)时得中状元郎,六里宴前英雄会,五凤楼前把名扬, 四方金印胸前挂, 三杯御酒伴君王,两(二)匹报马来回跑,一路迎接状元郎。 ”

尽管二人转拥有丰富的剧目,但由于种种原因,二人转剧目的创作却没能与时俱进,尤其是现代题材二人转剧目的创作,更是缺少精品力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在注重二人转艺术挖掘、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加大新剧本和新剧目的创作力度,使二人转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时代,更加丰富多彩。

二人转音乐是在东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了其他戏曲或曲种的音乐元素发展而来,说唱性、歌舞性、戏剧性是二人转音乐的重要艺术特征同其他戏曲和曲种一样,二人转也有其特有的基本音乐元素,并广泛吸取其他艺术门类的音乐营养,进而逐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二人转音乐体系。

二人转音乐的基本体系结构,可分为十大主调、十大辅调、专调和小曲小调。

十大主调即二人转常用的唱腔曲牌,十大主调也是在二人转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的,现在二人转行内对十大主调比较认可的曲牌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抱板、红柳子、三节板、五字锦(又叫西口韵)。

顾名思义,十大主调在二人转音乐体系中,具有主要、重要的作用,或引领,或展开,或抒情,或悲怒,或喜哉。例如胡胡腔,它旋律高亢激越,节奏明快,特别适合二人转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一般用在二人转正戏的开始,用于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进而引出人物和事件,逐步展开剧情。胡胡腔又分为头板胡胡腔、二板胡胡腔、三板胡胡腔和快板胡胡腔。头板胡胡腔又分为南边道胡胡腔、队花胡胡腔和大尾巴胡胡腔。再比如喇叭牌子,又名车趟子,它曲调欢快、明朗,多用在动作性、舞蹈性较强的演唱和表演中,如表现 “骑马”、“赶车”、“撑船”、“攀山”等剧情,也常用于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和抒发,或对环境的渲染和景物的描写。

二人转还有十大辅调,即:十三咳、大救驾、打枣调、大鼓调、羊调、秧歌柳子、糜子调、悠喝腔、压巴生调、锯大缸调。

专调是过去一些曲目中专用的曲调,如传统剧目《蓝桥》中的“打水调”、拉场戏《寒江》中的“梨花五更调”。

小曲小调是二人转音乐的重要成分。二人转音乐是在东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它更重视民歌、小曲和小调的借鉴、植入和借用,如“孟姜女调”。

如前所述,二人转音乐是在东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了其他戏曲或曲种的音乐元素发展而来,说唱性、歌舞性、戏剧性是二人转音乐的重要艺术特征。

二人转作为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山花,不可避免地具有曲艺的说唱类属性。说唱性也必然成为二人转音乐的重要艺术特征。二人转的许多曲牌具有典型的说唱元素,如文咳咳、武咳咳、抱板、红柳子、三节板、五字锦(又叫西口韵),有的则半说半唱或干脆以说代唱,例如大段的抱板。歌舞性也是二人转音乐的又一重要艺术特征。歌舞性是二人转与生俱来的属性,二人转的产生,和东北大秧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二人转的舞蹈和台步,相当程度上可以从东北大秧歌中找到原形或缩影。正因此,许多二人转艺人都认为二人转是“秧歌打底儿”。除了“糜子”、“英雄悲”等表现悲痛的曲牌,二人转的大部分曲牌都适合于舞蹈。戏剧性是二人转音乐的又一重要艺术特征。作为曲牌丰富,以板腔体为主的二人转音乐,不仅有拉场戏这样戏剧化的艺术成分,还呈现出向戏剧音乐发展的趋势,无论行腔和甩腔,都尽量使旋律舒展,气质庄重。音乐语言在保持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说唱特点的同时,又努力加强了人物刻画的深刻性,情感表达的细腻性,给人戏剧化的感觉,如红柳子、靠山调等,而在有的演出中,则直接植入了戏剧的曲牌,如评剧的“二六板”、“哭糜子”就常为二人转应用。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