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沪剧的流派继承

流派是一个戏曲剧种的灵魂,特别对于传统戏曲而言,流派的完美呈现更是其最富艺术价值的体现,既丰富了戏曲唱腔,又增添了艺术生命力,也是传统戏曲得以存活的价值基础。除却国粹京昆剧种外,流派的异彩纷呈是其支撑的价值支点,每一个流派有其独特的个人价值魅力,更为其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精神养料。不过,确实也是这样的,就拿越剧来说吧,它的流派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之所以如今能蓬勃向上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流派的作用。越剧擅长演绎才子佳人戏,小生、花旦、老旦、老生的行当划分也像京昆剧种那样十分清晰突出,再加上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留下的丰富流派资料,并且大部分流派创始人都还健在,便可以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为提携后辈力量不断进行着扩充。并且越剧是实行全国招生的,各地的大大小小的越剧团体多如牛毛,这也为补充越剧新生代的力量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渠道。所以,在流派继承的问题上,各个剧团都在“老带新”这根传帮带上发挥重要作用,又予以传统保留剧目的传承,致使整股越剧流派势力呈现节节攀升的良好局面。流派的继承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而对于沪剧来说,由于本身传统剧目就不多,再加上专演现代生活题材的缘故,因此,在舞台上呈现的生、旦、净、末、丑等行当不是十分明显,因此,流派的模仿程度不如越剧这般相像。但是,这也不能说沪剧完全没有流派继承的。沪剧的经典保留剧目《雷雨》就是很好的一例。

59年那次的沪剧《雷雨》大汇演,可以说是各大流派的一次美妙集合,更是收获了票房奇迹。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王盘声、袁滨忠、杨飞飞、赵云鸣、石筱英这几位沪剧表演艺术家的绝妙展演,使沪剧几大流派集聚在同一出戏中,创造了流派的最高巅峰,又将曹禺的名著搬上了戏曲舞台,更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之后,89年由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主演,再一次复排了《雷雨》,而且是第一次带着一出好戏赴港演出。效果又是异常之好,也可以这样说,再一次创造了票房奇迹。更为重要的是,这次《雷雨》的成功复排,是一次完美的流派传承的成果。戏中集聚了马莉莉、汪华忠、沈仁伟、陈瑜、孙徐春、倪幸佳、王明达、张杏声等人,集中展示了59年那次大汇演的精彩瞬间。后来,一代又一代的沪剧演员都再次复排过《雷雨》,这出戏真正成了沪剧的“看家戏”,成了绝对的经典精品之作。

其实,像莉莉老师这一批演员,多多少少传承老师的流派还是有一点坚实的底子的。先来说说莉莉老师吧,其实她的嗓子和丁老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稍微有点沙哑,音域跨度也不是很大,但是,每一个喜欢莉莉老师的戏迷都说,无论举手投足间都有着丁老师的风范。尽管莉莉老师当年是以“英雄花旦”的称誉而驰骋舞台,莉莉老师也没有正式拜丁老师为师,演戏基本上都是融汇贯通,吸收各女声流派的长处,唱腔自由发挥,但她漂亮、端庄、大气、矜持、柔美的个人气质,再加上吐字清晰、委婉糯美得沪剧韵律和自然的演技,眼、神、体的完美表演,后来又一直主演丁老师的几部大戏,成就了一个好演员的娴熟演技,使她更倾向于丁老师的风貌。再来说说汪华忠老师,他可以说是观众最熟悉的解派传承人。由于得到过解洪元老师的亲授,因此汪老师对流派的演唱理解烂熟于心,对解派的沪剧韵味更是把握得入木三分,尽管汪老师的嗓音条件和解老师相比也有很大差别。像莉莉老师一样,汪老师也一连演了好几部解派的经典剧目,更是将流派演绎得淋漓尽致。还有一位流派继承者可不能不提到,他就是沈仁伟老师。他是大家公认的沪剧文派继承者,仅此一人。沈老师虽说担纲主演的戏并不多,作为第一批戏校沪剧班毕业的,有着扎实的基础,后又以唱文派经典赋子板而一炮而红,(当然沈老师都下了一番苦功,对文派经典唱段予以创新,以更适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可见其为继承流派和发扬流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还有刘银发老师,我认为他学王派学得很像,几近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些老师不管怎么样,关键之处在于他们对沪剧的流派韵味掌握得恰当好处,就是我们常说的,唱沪剧要听味道,于是,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了沪剧的流派,得到了广大戏迷的热烈追捧。
而到了茅茅这一届学生,老艺术家们基本上都甘心情愿地当了绿叶,以此提携这些后辈力量。因为,茅茅这一批人青春年少,朝气蓬勃,为沪剧舞台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在流派的继承问题上自然还是以学各流派之长为中心,不过茅茅这一批学生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新时代的沪剧中更是融入了诸多新元素,更将沪剧善于演绎身边的人和事这一特殊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于是,原创好戏一部紧接一部,从《一个明星的遭遇》到《姐妹俩》,再到《昨夜情》,又是《血染姐妹花》、《小巷之花》、《东京三丽》等等,层出不穷,如万花筒般绚丽呈现。虽然沪剧原汁原味的东西少了,流派看起来似乎也并不是那么重要了,但一群朝气蓬勃的小青年载着理想,驶向了沪剧的彼岸,为沪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用他们的青春本色为沪剧艺苑浇灌,新生的力量一直是这样势不可挡的。也为沪剧舞台新添了几朵新花,出现了好几对“金童玉女”。沪剧,在这个环境中,也出现了新的辉煌。茅茅这一批人是在学习惴摩流派的同时,也学会创新,将沪剧的道路在现代生活题材方面拓宽了一大步。

现在的沪剧青年演员似乎有点沉寂的味道了。由于舞台实践经验不多,对流派的理解还停留在肤浅的状态,就算主演的几部新编原创大戏,在观众看来,似乎少了一些什么东西,总之,沪剧现存于低谷之中,青年演员也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像以前的顾奇军、黄丽娅、舒悦等,应该说他们是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基本上还存留着沪剧的韵味。顾奇军虽然称不上十分漂亮,但她嗓音条件好,只要一开口,就是委婉动听,字正腔圆,表演又稳重大方,真情流露,自然成了不可多得的好演员,虽然她未曾拜过一位老师。流派的味道在她口中仍有余音绕梁的感觉。小娅也是同样。尽管她的嗓音和杨派相去甚远,但她咬字清晰,运腔自如,一出口就知道是杨派的独特韵味。“小百搭”舒悦就更不要说了,无论哪种流派他都信手拈来,七分里面倒有三分相像,样样皆能。实则无奈啊,他们都因种种原因而离开了沪剧院,实则惋惜。现在经常出现在舞台上的青年演员中,恐怕要属袁派继承人钱思剑了。其实钱思剑已经不年轻了,一次偶然的交谈,朋友说他嗓音有点像袁滨忠,于是他就跟着录音机学起了袁派,结果不唱不要紧,一唱便激起了千层浪,钱思剑的袁派太像了!现在,或许只有钱思剑才是正宗的流派继承人吧。关键的关键,还是要多多给予青年演员实践的机会,在不断地磨砺中学习流派的精髓,唱出青年演员自己的风格。多复排一些传统折子戏,对流派的理解与掌握也是一项不错的办法。

好在聪聪一代小演员茁壮成长起来了,使我们看到了沪剧的希望,流派的学习和继承,一定会在这一辈重振辉煌。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