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嘉年华的新品期待

沪剧是上海市民最喜爱的地方戏剧,本月20日至23日,上海沪剧院将推出两台《上海的声音沪剧嘉年华上海沪剧院70、80、90三代青年演员专场》及经典大戏《陆雅臣》《大雷雨》,首次集中展示上海沪剧院当前三代青年演员,以展示沪剧院在传承经典、发扬流派、培养新人所取得的成果。

在推动上海文化大发展、传承沪语方言的热潮中,举办沪剧嘉年华汇演,可以在申城的文艺舞台,彰显沪剧中保存着的上海语言特征、文化记忆和世俗风情,展示沪剧多个流派的艺术风采,从戏曲的表演角度,展示上海的文化记忆,而且演出剧目集中了一批几十年间经典,汇聚了原创的沪剧现代戏、西装旗袍戏中的折子,众多沪剧名家上台亮相,还囊括了70后、80后和90后的沪剧新秀,让市民从中领略上海早期城乡社会的气息和文脉记忆,感受沪剧繁重精彩的唱做表演与脍炙人口的音乐唱腔。

这是一次上海沪剧界15年来的大聚集、大亮相,让申城的沪剧爱好者一饱耳福和眼福,观赏沪剧传统经典演出,检阅沪剧人才的汇聚亮相。但欣喜之余,研读和揣摩整体演出,还是传统的老段子老剧目唱主角,无论是《陆雅臣》、《大雷雨》,抑或诸多的折子戏,都是沪剧迷们耳熟能详有余,创造新品不足的作品,无非是新人唱老戏,新人演老戏,这种局面怎么能够告慰文化大发展的景象,观众对沪剧大繁荣的期待,所以沪剧嘉年华的新品创作不足,演出拘于老剧目 韩版帆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需要沪剧同仁和申城文艺工作者共同反思警醒的一件事情。

以往每逢上海逸夫舞台和各剧院演出沪剧,在吸引广大沪剧迷观看的同时,总会听到不少议论,说现在沪剧看来看去,都是些传统的保留剧目,不是《大雷雨》、《罗汉钱》、《芦荡火种》,就是《胭脂扣》、《庵堂相会》,演员还是那些演员,行头还是那些行头,唱腔还是那些唱腔,背景还是那个背景。到了春节国庆等节假日,就是折子戏大拼盘,选一些《燕燕作媒》、《借黄糠》、《金丝鸟》等传统经典沪剧唱段来表演,沪剧的演出和创作,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始终都是老样子。这些老观众的议论,听之每每让人十分感慨。前几年上海沪剧院赴京汇报演出,前期在本市预演,结果也还是《雷雨》《日出》《瑞珏》等传统剧目,广大观众在欣赏沪剧经典剧目的同时,对比上海话剧、音乐剧等戏剧演出的精彩纷呈新品迭出,都责问什么时候能够看到沪剧的新剧目,呼唤早日看到上海这个传统戏剧的新创作、新变化、新发展。

传统的上海沪剧,的确是经典荟萃、名家汇集、富有舞台魅力的地方戏剧,也是申城一直以来引以自豪的非遗项目。而今沪剧面对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各个地方戏剧的发展变化、海外戏剧的日新月异和大量引进,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上海快速的发展变革和社会进程中创新发展沪剧,创作更多反映时代变化,能适应市民欣赏习惯,捕捉更多题材的新品力作,是考量沪剧持续发展,吸引更多市民喜爱,是摆着沪剧艺术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沪剧今后能够长久传承的一个重要课题。

沪剧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同样也要遵循艺术规律和社会发展定律,就是要在坚持发扬自身艺术优势的前提下,努力借鉴各个地方戏曲的特色,根据时代的变化,观众的欣赏要求,不断推陈出新,打磨推敲,使沪剧自身的戏曲品格更加鲜明、韵味更加突出、题材更加广泛、舞台更加现代,能够在沪语方言的纯熟鲜活、唱腔的清新优美,故事情节变化上,更加贴近上海市民生活,沪剧艺术的活力也在与时俱进,要努力创新再创新,我们非常期待今年的沪剧嘉年华演出上,涌现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和海派特色的新品优品和新的演员功力,来呈现沪语方言舞台艺术的绚丽奇葩异,还期待找到差距、找到发展动力,推动沪剧艺术持续长久焕发青春活力。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