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女儿节昆曲专场演出”申城观众理性观剧

自白先勇青春版 《牡丹亭》上演以来,昆曲成为时尚及雅文化代表,俘获众多具有购买力的年轻观众。因此一直以来,昆曲演出即便上座率不佳,靠前的高价票也销售良好。

但据票房显示,刚刚在逸夫舞台举办的“上巳女儿节昆曲专场演出”中,除首场4月3日的新编昆曲《烟锁宫楼》基本售罄,随后4日至7日的高价票滞销,两侧、后部及二楼观众席中倒是坐得很满。对此,上海昆剧团副团长梁宏钧分析,半个月来申城昆曲演出扎堆,分散了每场观众人次。 “这一次的观众购票倾向,是我们没预料到的。 ”梁弘钧说,“经过多年的培养与成长,真正懂昆曲的观众越来越多,而观众群体也逐渐出现细分。这也提醒了演出单位,应更加注意市场容量的开拓与演出类型划分。 ”


3月23日在东艺演出的“兰韵正浓昆剧国宝艺术家专场”,创造了近期沪上最火爆的昆曲演出票房。由于上昆、北昆、省昆的众多国宝级“大熊猫”云集,该专场早在开票前一周就遭到热抢,演出当天黄牛票价更是翻了一番。实际上,对于昆曲演出来说,东方艺术中心这样的剧场显得稍大,其680元的最高票价也算得上贵。但难得一见的精彩演出,还是让当晚出现了座无虚席、掌声如雷的场面。一位“昆虫”表示,她为此买了400多元的演出票——这样的花费,平时能在逸夫舞台看两场甚至更多昆曲演出。 “提前用了下一次看戏的预算,所以4月就没钱买票看戏了。 ”

而在梁弘钧看来,“上巳节”演出销售较为平淡与此有莫大关系。 “上海昆曲观众的数量基本固定,每个月能被市场容纳的演出场次也有限制。 ”梁弘钧说,“但我们也注意到上海昆曲观众的群体正在出现细分,大致可分为三类:如终极昆迷,每月甚至每周都要进剧场看戏,从几百元到二三十元的票都会购买;如昆曲爱好者,对全年观剧支出有大致预算,宁缺毋滥,有精品就买票观看;如随机观众,完全看心情,想起来就去看一场等。事实上根据这些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上海昆曲演出类型也应作出相应分类,但目前还没有条件做这类工作。”在梁弘钧的设想中,上海昆剧团将于下半年迁回绍兴路,团内就有条件举办常态定期的小剧场演出,票价可以定得较低;而角儿更多、质量更高的演出就可放到逸夫舞台等中型剧场,票价可以相应拉开差距。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