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外——京剧发祥地

在清代,前门外的戏园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清军进入北京后,从政治上的考虑,让会馆、戏园等迁到南城,并不许在内城(东城、西城)建立会馆、戏园。实际上在明末时,内城的戏园已不多。但在元代时,内城的戏园却很多。因在元代时,我国的杂剧出现了高峰,在大都(北京)出现了很多戏剧家。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还有“元曲四大家”之称。(有的资料说“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但郑光祖是元朝后期的人物)。在西城的砖塔胡同有很多勾栏、瓦舍(即剧场)演出元杂剧。

到清初,清政府下令戏园迁出内城已没有实际意义,由于不许在内城修建剧场,有些原明朝的官员就在前门外的原宣武区一带修建剧场。如孙公园内就有著名的剧场。在康熙年间,北京的戏剧又出现了一次高峰,是以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代表。当时有诗云:“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多唱孔洪词”。上演《长生殿》和《桃花扇》就是在孙公园的戏楼里。一些会馆里也建有戏楼。像湖广会馆的戏楼修建于清同治年间。

在清乾隆年间,有安徽徽戏的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进京,到清道光年间,又有湖北的楚戏(现在叫汉剧)也来到北京。后徽戏和楚戏相结合演出,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因是在北京形成的,所以叫“京戏”(京剧)。因北京出现了京剧,由于京剧的繁荣,在前门外出现了很多戏园,最早的一座就要数前门大街路西肉市胡同的广和楼了。虽然广和楼是在光绪二十六年建立的,但在明末的“查园”茶楼已是演唱的场所。其它像大栅栏里有广德楼戏园(今前门小剧场)、庆乐戏园、庆和戏园(后为瑞蚨祥绸布店),三庆戏园、同乐轩戏园(门框胡同口,后改同乐电影院)、粮食店胡同内路东的中和戏园(六必居南)。在鲜鱼口里有华乐戏园(后改为大众剧场)。除一些正式的戏园外,很多会馆和大饭店也设戏园,像正乙祠会馆、山西平阳会馆、打磨厂的福寿堂饭庄等。

在民国时期,珠市口以西又出现了三个戏园。在珠市口路南有开明戏园(后改珠市口电影院),华北戏院(今丰泽园饭庄)。在珠市口西路南的给孤寺口开办了第一舞台。这第一舞台可以说是当时最现代化的剧场了。不但舞台大,观众席分为三层楼,有三千多个座位。就和现在的剧场比,也算是大剧场了。在民国时期,天桥也有一些小戏园,像天乐戏园、万盛轩、小小、小桃园等。这些戏园也有演评戏、河北梆子的。

前门外的戏园在清代和民国时,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很多著名京剧演员在这里演出。像光绪年间出现了十三位著名演员,人称“十三伶”(又称“十三绝”),其中有程长庚、谭鑫培、梅巧玲等。后来又出现了武生杨小楼、老旦龚云浦、花脸金秀山、老生余叔岩、名丑肖长华、青衣陈德林、王瑶卿等。再以后,又出现了“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这些著名演员都在前门外的戏园演出过。民国时,在前门外又有了一些戏剧学校,著名的像喜(富)连成科班,就长期在广和楼演出,长达二十多年。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