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位昆曲、古琴大师共谋非遗保护

“现在的电视剧里常看到弹古琴的画面,却配的古筝的音乐,再一看,琴首、琴尾都放反了,当这些电视剧代表中国文化登陆海外,让人情何以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25日出席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时感慨。

当天,百余位昆曲、古琴大师、业界专家学者聚首“昆曲故里”千灯,共谋非遗保护与传承。

“我们的许多传统文化正被边缘化了,被遗忘,甚至已经消失了,令人痛心疾首,如果不保护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那未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变得没有特色了”田青说。

田青指出,现在戏剧学院教歌剧,音乐学院教钢琴、小提琴,自己民族的艺术却乏人问津,而在西方人看来,我们学的又不好。我们的古琴,音色独特,空弦的散音有钟罄之感,吟猱之时又能发出完全不同的音色。它高雅,又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富有典型的士人文化的内涵。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抢救这一文化断层,懂得欣赏才有传承。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昆曲研究学者周秦深有同感,“昆曲是融诗、乐、歌、舞、戏于一体,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众多的戏曲品种都产生过重要直接的影响,而被称为‘百戏之师’,昆曲教育是最好的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

“令人欣慰的是,十年前,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词,现在‘申遗’成了热潮,古琴、昆曲艺术所受到的关注是巨大的。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都设立了自己的古琴社、曲社,学生学习古琴、昆曲已经蔚然成风。下一步,我们要着力转变重申请轻保护的现状,将‘非遗’保护落实到踏踏实实的行动上。”田青说。

同时,他强调“慎谈创新”,不是简单把馅从饼里拿到外面来变披萨就是创新。“曾经有个年轻学生反驳,他说梅兰芳都改革发展,为什么梅兰芳可以发展,我不可以发展。我回答,梅兰芳能演四百出大戏,你在戏剧学院就会演四出折子戏,你还不知道传统戏剧好在哪儿呢?你往那儿发展?”

出席研讨会的中国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也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近年来,昆曲等传统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既是传承,又培养了听众、观众,推广的步子可以更大些,尝试着走进大剧场,让传统文化更富有生命力。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