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梆子剧种特征论略

徐州梆子剧种特征论略

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徐州梆子”,其名称,此前其实并不存在。“徐州梆子”是个新创名词,但却早就应该正名。梆子是仅次于京剧的全国最大的地方声腔。这一声腔体系包含有很多剧种,诸如秦腔、豫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等。流传到徐州一带的梆子声腔,其旋律节奏、发音吐字、剧目积累、艺人代表等,不但与远距的秦腔、河北梆子很不相同,即与毗邻的豫剧、山东梆子也有很多差别。事实上,“徐州梆子”早已成为梆子声腔中一个独立的剧种。但其命名,却有一个曲折的过程。1958年“徐州专区试验豫剧团”改称“江苏省豫剧团”,江苏省文化局后觉不妥,1960年4月再改称江苏省梆子剧团,殊不知这是一次错误的改称,怎么能以声腔(梆子)代替剧种!平心而论,“徐州梆子”并不是一个很经典的称谓。剧种名称“徐州梆子”与城市名称“徐州”,很容易混在一起,譬如“江苏省徐州梆子剧团”、“徐州市徐州梆子剧团”等,叫起来就很别扭。当时如果把徐州梆子改叫“徐剧”(自然也可考虑其他称呼),就会更顺畅一些(这样“江苏省徐州梆子剧团”便称为“江苏省徐剧团”)。当然,现在事已至此,“徐州梆子”也固无不可。

无独有偶。《中国文化报》2008年12月17日有一篇报道《此梆子非彼梆子——刘玉玲呼吁为 “北京河北梆子”正名》,说:“我呼吁有关方面为北京的河北梆子正名,把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更名为北京京梆子剧团(院),把我所谓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改为'著名京梆子表演艺术家,这是我从艺50年来的最大心愿。”一向人前如开心果般的刘玉玲,出人意料地泪洒会场。最近河北梆子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玉玲被提名为传承人。听到消息后,刘玉玲深感无奈——最终还是“河北梆子”而非“京梆子”成了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何其相似乃尔!为什么“徐州梆子”长期被误认为“豫剧”,泛称为“梆子”,最后被称为“徐州梆子”?这是因为“徐州梆子”一向缺乏认真的剧种论证。

(编者注1: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现在的所谓专家就是“砖家”!善良的戏迷朋友们一定要睁大双眼,不可人云亦云。你可千万不可轻易相信所谓专家的话,他们的话,有时候也是牵强附会的!)

(编者注2:徐州梆子可以正名,也应该正名。但是,本文作者还想把“徐州梆子”改叫“徐剧”,则是信口开河了。如果“徐州梆子”改叫“徐剧”,那你置“淮海戏”于什么地位?)

(编者注3:本文作者拿刘玉玲来作例子,实在是牵强附会,且不说刘玉玲事件本就是个极端事件,徐州梆子自身的疑惑也和刘玉玲的河北梆子事情也不搭边!徐州梆子要搞清的是江苏的徐州梆子和河南的豫剧以及山东的山东梆子之间的关系,而刘玉玲的河北梆子不过就是想改名字的事情,并不牵涉到剧种建设!)

(编者注4:河北的河北梆子、北京的河北梆子和天津的河北梆子本就是一个整体,三地原本就属于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相同。刘玉玲所在的河北梆子剧团从头到脚,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唱的就是河北梆子,不明白刘玉玲怎么突然想改名?!再者,如果北京的河北梆子剧团改称京梆子剧团,那天津的河北梆子剧团是不是要改称津梆子剧团?)

一个剧种能否成立,主要应从渊源、声腔、语言、剧目等方面去论证。

(清)乾隆七年(1742)所刻徐州云龙山《扩修相山祠(山西会馆)记》云:“晋人。。。。。。集其同乡,觞酒相乐,以寄其故土之思。。。。。。南北看楼六间,正殿三间,乐楼左右厢楼四间,香山殿三间。”山陕商人明末清初遍布全国,徐州亦其集聚地之一。这说明至少乾隆初年,山西(陕西)梆子已经传入徐州。据《江苏梆子戏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如生于乾隆10年的蒋花架子,系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徐州市丰县蒋单楼村,其会戏300多出,是“徐州梆子”蒋门始祖。可见,“徐州梆子”出自山西(陕西)梆子。自然,山西(陕西)梆子传入徐州以后,音随地改,腔随声变(徐州民歌的旋律多落在“156”),韵随俗转,逐渐与徐州地区的民歌小调、取义杂耍、方言俚语、风俗民情相结合,称为明显区别于山西(陕西)梆子的“徐州梆子”。这是渊源。

再说声腔。新中国建立前后,不少豫剧演员进入徐州地区(如著名表演艺术家徐艳琴、田美兰、赵金声等),“徐州梆子”豫剧化的痕迹加重,竟然不少演员不唱“徐州梆子”而唱豫剧。以至于20世纪50年代徐州市与江苏省文化行政部门第一次命名,就把“徐州梆子”称为豫剧。这就尤有必要弄清“徐州梆子”与豫剧之间的差别。首先,这两个剧种的调式骨干音有所差别(详见后文),因此其音乐风格颇觉不同。其次,这两个剧种的起唱过门、间奏过门、曲牌音乐、锣鼓点也有较大区别(亦见后文)。“徐州梆子”唱腔明快朴实,慷慨激昂,生、净(特别是大红脸、二红脸)多用假嗓,或用本嗓吐字,用假嗓甩腔,而常在高音区行腔。本地观众特别喜爱听净行(红脸、黑头)的唱腔,尤其是黑头的“立嗓”,更受欢迎。红脸因此又被分为大红脸、二红脸、三红脸。这在豫剧中是没有的。《江苏梆子戏志》说:“总的说来,豫剧唱腔音乐旋律线条起伏较大、起伏频率较高,四度以上大跳时常出现,音乐风格较为粗犷。而江苏梆子系(按即“徐州梆子”)唱腔音乐旋律线条起伏相对平稳,大跳运用的频率相对较低,唱腔旋律粗犷中更见细腻柔和。”因此,“徐州梆子”供的是老郎神(唐明皇李隆基),与秦腔相同。而豫剧(还有山东梆子)供的是小郎神(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用行话说“敬的不是一路神。”

还有剧目。“徐州梆子”剧目丰富,有600多出。其中有不少是其特有的传统保留剧目,譬如“四大征”(《薛礼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雷振海征北》)、“四大铡”(《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而其《铡赵王》《铡郭嵩》《铡郭槐》,豫剧无此剧目。

“徐州梆子”与山东梆子也比较接近,当然也有很多差别,兹不赘述。总之,“徐州梆子”与豫剧、山东梆子的旋律不同,调式色彩不同,语言音调不同,润腔方法不同等,确是梆子声腔中一个独立剧种。

“徐州专区试验豫剧团”即成立于1952年2约的“丰县大众剧团”(1958年组成“江苏省豫剧团”时又并入了“徐州市黄河豫剧团”),加上丰县人人人爱听徐州梆子戏,甚至人人爱唱徐州梆子戏,故有“无丰不成梆”之说。1983年在丰县戏校梆子科基础上成立的“丰县小凤凰梆子剧团”(按这次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称“丰县小凤凰徐州梆子剧团”),后来9次赴宁,4次进京,3进中南海,一时享誉南北二京!徐州梆子戏主要流行于丰沛铜睢邳与徐州市区,这些地方的徐州梆子剧团自然都应努力,但徐州梆子戏的传承,主要靠“江苏省梆子剧团”与丰沛县。但现在“徐州梆子”是一个亟待进一步论证、复原与建设的剧种。我们主张“徐州梆子”应以丰沛县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徐州方言为基本方言,强化旋律节奏个性,着力培养红黑脸(净)行演员,恢复保留特有的剧目,有一个明显的回归于完善。而且,因为徐州梆子半个多世纪以来豫剧化痕迹较重,我们还认为当务之急是徐州梆子应该“去豫剧化”。因为徐州梆子与山东梆子相对接近,还有一个辅助口号:“远山东梆子”。  吴敢 董瑞华(徐州工程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