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哲学与山水画
在现代开放的学术环境背景下,学者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条件从更完备的哲学角度对本学科领域作出全面的历史回顾和梳理,由于学术研究领域的分担和研究方向的细化,对既有学术成果的集成,对当前现象的观察,以及对未来学术前途的展望,可以并行不悖。所以当今的学术状况可以说是古与今、中与西融汇贯通的时代,我们得以站在全新的时代高度和深厚的学术积淀的基础上,对中国山水画传统与中国哲学文化的关系进行清晰的观察和科学的剖析,这对我们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与绘画的关系深厚复杂,从哲学对绘画的影响看,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作理念,二是技法范式,三是境界营造。而哲学与绘画艺术的密切关系最直接地体现在二者的结合部——美学体系。中国美学是中国哲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哲学文化背景就会有相应的美学思想产生,也就会有相应的具体艺术门类:绘画、文学、音乐、雕塑、建筑。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都是不同美学思想引领下的产物,也都可以追溯到其本有的哲学根源。我们不妨站在实践家的角度,对中国哲学体系中在绘画尤其是山水画上面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和学说作一番概览,并考察其对应的画学思想和风格流派。这是我们合观艺术与哲学的前提。
一
整体上,中国艺术精神的演化,是和儒、道、释三大哲学渊流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不断地斗争、融合、建构和变异的状况息息相关的。各艺术门类和流派的生灭都是这些文化思潮相互作用的直接后果。较为典型的是魏晋玄学和宋明心学以及禅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在艺术、绘画上的反映。儒家和道家哲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先秦哲学灿烂纷纭,各思想派别主要围绕天人、古今、知行、名实道器、心物等一系列重要哲学范畴展开讨论,各张己见。成为后世哲学学派发展的总源头和思想基础。其中最为根本的哲学基调就是主张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始终认为艺术审美的终极价值就在于追求这种整体的统一与和谐,这种理想模式有着自身的地理文化和生产力发展状态背景原因,并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长远深刻的影响,各哲学派别的争论不过是采取何种手段达到此项目的以及侧重点不同而已。先秦哲学中对后世美学、艺术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主要派别,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两家既相互对立也相互补充。
孔子在总结前人思想言论的基础上,从“仁”的角度和立场深刻阐明了美与善的关系问题,并解释了艺术审美的社会功用。孔子认为只有把外在形式美的“文”与内在道德善的“质”完美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仁”这个终极目的,所谓“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即人人之间互助互爱的和谐关系才是真正的美。在儒学理论中,“文”与“质”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美与善,也指形式与内容,也指修饰美化与犷野原始的风格之分。那么在二者的平衡关系问题上就涉及到儒家另一个重要立身行事的原则——中庸。孔子力求处事既不能“过”,也不要“不及”,要掌握一个恰到好处的“度”,中庸哲学在美学上的反映就是追求中和、温厚之美,在艺术创作和鉴赏尺度上秉持“中、平、正、大、直”的标准,达到文质、美善、表里等各对立原素的和谐统一和中正平衡。对于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孔子主要概括为“兴、观、群、怨”四个方面,认为艺术应有功益于社会、政治、人生,这是现实主义艺术流派总的哲学根源。“兴”
中国哲学与绘画的关系深厚复杂,从哲学对绘画的影响看,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作理念,二是技法范式,三是境界营造。而哲学与绘画艺术的密切关系最直接地体现在二者的结合部——美学体系。中国美学是中国哲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哲学文化背景就会有相应的美学思想产生,也就会有相应的具体艺术门类:绘画、文学、音乐、雕塑、建筑。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都是不同美学思想引领下的产物,也都可以追溯到其本有的哲学根源。我们不妨站在实践家的角度,对中国哲学体系中在绘画尤其是山水画上面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和学说作一番概览,并考察其对应的画学思想和风格流派。这是我们合观艺术与哲学的前提。
一
整体上,中国艺术精神的演化,是和儒、道、释三大哲学渊流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不断地斗争、融合、建构和变异的状况息息相关的。各艺术门类和流派的生灭都是这些文化思潮相互作用的直接后果。较为典型的是魏晋玄学和宋明心学以及禅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在艺术、绘画上的反映。儒家和道家哲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先秦哲学灿烂纷纭,各思想派别主要围绕天人、古今、知行、名实道器、心物等一系列重要哲学范畴展开讨论,各张己见。成为后世哲学学派发展的总源头和思想基础。其中最为根本的哲学基调就是主张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始终认为艺术审美的终极价值就在于追求这种整体的统一与和谐,这种理想模式有着自身的地理文化和生产力发展状态背景原因,并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长远深刻的影响,各哲学派别的争论不过是采取何种手段达到此项目的以及侧重点不同而已。先秦哲学中对后世美学、艺术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主要派别,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两家既相互对立也相互补充。
孔子在总结前人思想言论的基础上,从“仁”的角度和立场深刻阐明了美与善的关系问题,并解释了艺术审美的社会功用。孔子认为只有把外在形式美的“文”与内在道德善的“质”完美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仁”这个终极目的,所谓“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即人人之间互助互爱的和谐关系才是真正的美。在儒学理论中,“文”与“质”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美与善,也指形式与内容,也指修饰美化与犷野原始的风格之分。那么在二者的平衡关系问题上就涉及到儒家另一个重要立身行事的原则——中庸。孔子力求处事既不能“过”,也不要“不及”,要掌握一个恰到好处的“度”,中庸哲学在美学上的反映就是追求中和、温厚之美,在艺术创作和鉴赏尺度上秉持“中、平、正、大、直”的标准,达到文质、美善、表里等各对立原素的和谐统一和中正平衡。对于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孔子主要概括为“兴、观、群、怨”四个方面,认为艺术应有功益于社会、政治、人生,这是现实主义艺术流派总的哲学根源。“兴”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