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洮秦腔发展史初探

临洮,作为陇上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很早就是闻名陇上的文化县。自明代就有戏曲班社。临洮最早的地方戏曲为曲子戏,即狄道秧歌,一般在农村社火中表演传唱,其唱腔来源于民间小调和陇东道情,剧目有《花亭相会》《张连卖布》《小姑贤》等。

随着临洮手工业和土特产品的发展,如黄烟,药香,油漆家俱的向外输出,加之临洮又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镇,这里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山西,陕西人在临洮经商者很多,通过集市,庙会等文化交流,秦腔很早也就传播到临洮。清同治光緒年间,临洮剧作家李道真创作秦腔剧本就达十多种,有《道真曲存》行世而遐尔闻名。秦腔“福盛班“从清光緒年间一直活动到建国初期,达半个世纪之久。

民国元年以来,陕甘著名秦腔艺人都来过临洮演出,如老十二红(李夺山),老麻子红(李云亭),曾建堂(一枝花),以及文汉臣,安鸿印,陈景民,田得年,沈和中,王天培,梁新贵,苏牖民,惠醒秦,何振中,姜瑶钟,岳钟华,王文鹏,梁培华,任易俗,郗德育,耿忠义等.另外还有山西蒲剧”晋华社”闫逢春、筱兰香、王存才、狄龙山、玻璃翠等著名演员也曾来临洮演出多时,他们以行当齐全、唱腔优美、做工细腻、声情并茂、得到临洮观众的称道。

这些秦腔,蒲剧梨园名宿的精彩表演,深深的震撼了临洮观众。使临洮的戏剧爱好者茅塞顿开,再加上“福盛社”活动的影响,戏迷好家们或拜师学艺或结社登台献艺,活跃于山乡庙会,书场茶社。在城区就有杨仲和(琴师),林荷伯,王福堂,何子宁,陈子三,雍新垣,郑雪剑等人,在地方绅士郑瑞卿,黄可庄等人的支持下组成秦腔自乐班,在北乡有石吉泰,张瑞卿,覃子庵,石玉俊等人结成“百子社“,在各类庙会上包场演唱,带徒传艺。秦腔很快在临洮普及起来,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有影响力的地方戏曲艺术。

秦腔“福盛社”的活动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4年)临洮衙下集肖家河人肖应元创办了临洮第一个秦腔班社“福盛社”,肖是清末秀才,因爱好秦腔,未入科举。往返于陕甘拜师学艺,后于来乏人(艺名,擅长须生)等人创办了福盛社,他本人工须生,擅演花脸,拿手戏有《蝴蝶梦》(庄子),《鸿门宴》(霸王)《草坡面理》(金兀术)等,他文化程度高,能编善演,在福盛社内威信颇高,当时,社内台柱演员有大木头,二木头,把子椽等(均系绰号),群众有“两根木头一根椽,不如一个肖应元“的赞誉。是他将“福盛社“发展到了五六十人之多,在陇上颇负盛名。继肖应元之后,福盛社先后领班有大雷(真名不详),贾大净(陕西人)等,这一时期的主要演员有袁天霖(净,旦),柴狗子(旦),来乏人(须生),莫明星(净),张文庆(丑)等。当时的“福盛社“是属城隍庙戏班,戏箱为隍庙所有,演出就在城隍庙戏台。演员吃住均由隍庙的香火钱供给。大多演庙会戏,每年就去乡间赶庙会麦场,烟场,聊以糊口,生活十分清苦。1928到1932年临洮发生特大灾荒,“福盛社“一度解散。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临洮灾荒过后,从临夏来了个贾大净,驮来四个戏箱子在临洮组织演出,艺人张文庆联系当时县府房内师爷魏登贵说合,合并了原陈大净班子的一些人,重新恢复了“福盛社“。主要演员有:徐有福(小旦)善唱眉户,《十八叉》颇出名,赵富贵(须生)《创宫》颇受好评,王进臣(道袍生)外号十三红,赵玉堂(须生)王化兰(旦),李莉花(旦)张化民(净),蒋化民(净),张文庆(丑)等,领班:王静民,赵玉堂。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临洮绅士李寿天用八千银元在城内石桥街修建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娱乐场所“八千春“从此,福盛社戏班就在“八千春“挂牌卖票演出,这样就由原来赶庙会演出走向了商业化经营的道路。翌年,地方军阀鲁大昌升为警备司令,曾从兰州请来“锦绣舞台“,“新兴社“,“兴中社“等到临洮演出,这几个班的名演员,先后在福盛社搭班同台演出,,使得福盛社一时名声大振!因为演出场所固定,,又有戏迷好家支持,收入较好,省内外好多著名演员前来搭班,行当齐全,剧目丰富,人气旺盛,名噪陇上,这一阶段,是福盛社的鼎盛时期。

福盛社在临洮活动长达五十年之久,先后上演过六百多个剧目,一时名星云集,高手荟萃。在陇上和天水的“鸿盛社“齐名,成为甘肃省最有影响的秦腔班社之一。为临洮地方戏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解放后临洮戏剧事业的发展

1949年临洮解放,建国初,人民政府对原“福盛社“的戏曲艺人经过整顿,,更名为“文艺剧社“,1953年又经县政府批准,吸收了申正明(须生),张临霞(著名旦角),张建民(武生),董化兰(须生),李贵民(小生),张继贤(丑)等,组成临洮民乐剧团。1961年,临洮设立为临洮专区,又更名为“临洮专区秦剧团“。当时演员阵容强大,演出规范,精湛。在临洮三年,很受群众欢迎。1963年,临洮专区撤消,成立了定西地区,剧团也随之迁往定西,,即现在的“定西市秦剧团“。

综上,临洮的秦腔艺术。有过发展的辉煌,也出现过不景气现象。近年来,虽然受各种传播媒体的冲击,但逢年过节,群众依然搭台唱戏,这说明秦腔在临洮这块土地上是扎根很深,它将会在不断改革创新中焕发青春活力!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