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光先生的舞蹈人物画

杨志光先生的舞蹈人物画


岭南画派大师建甫提出“中外妥协,古今融合”的主张,至今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经过许多画家的艰苦探索,证明这种方法是广泛的。杨志光教授是一位成功的画家。70年代以前,他以主题人物画闻名于海内外

舞蹈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它有速度、动作、姿势、节奏和表情。在这些因素中,动态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对身体的捕捉尤为重要。但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对人物的表现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被宽大的长袍和大袖所遮掩,不如西方绘画。据金代顾恺之所言:“四体之美。他们没有美。它们生动生动。他们正处于艰险之中。他们清楚地肯定了眼睛描述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身体的表现。在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大师米开朗基罗在《创世纪》中创造了健美亚当,并在最后的判决中通过许多人物的身体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米勒是19世纪的农民画家,他淡化了《拾穗》和《晚祷》中人物的面部特征,但他刻意刻画了农民的身体动态,表现了农民朴素的内心世界。跳舞的人像雕塑。人们在一定距离内欣赏他们。相对而言,身体和动作的表现比眼睛更重要。杨志光是一位具有很高画质的画家。当然,他知道身体的动态是有表现力的。他经常从大的角度仔细观察,特别是得到了“看人的神像鸟,走得越快,他的神就越完整”的要旨。他善于寻找美体构图的理想公式,不因细节而忽视美的整体外观。它能从舞蹈的焦点揭示人体运动的瞬间,即“稳与不稳”和“跌与复”,使人联想到舞蹈前后的变化,使一些舞蹈演员看完后觉得很有意思。

这些作品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他能将水彩技法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相结合,使画体丰满立体。过去,他下定决心“将传统书法、写意花画技法与西方绘画中的色彩运用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像八大山人一样简单易懂的人物画。八个重点放在墨水上,我想重点放在颜色上。”这个美好的愿望终于通过他多年的实践实现了。他就是要在二者的矛盾中寻求统一,使墨神与色神相遇而迹。它是以他的形象为基础的,既不是前人的“单线平画”,也不是西方绘画的多层次、多笔触的明暗画法。他一次就能分辨出黑暗和光明,一次就能做出一张脸和一只胳膊。即使他随意写作,他的肌肉和骨骼仍然清晰可见。它有一个特别的吸引力。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