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绘画:上海画派
19世纪中叶后,上海作为东南沿海的主要通商口岸,日趋繁华。商贾、官僚云集,各地画家也纷纷聚集而来,张熊、任熊、赵之谦、任薰、胡公寿、钱慧安、虚谷、蒲华、任颐、吴石仙、倪田、任预、吴昌硕等画家,都出入于上海。在美术史上,把这批画家称为“上海画派”或“海派”。他们虽然没有共同的活动纲领,绘画风格也不尽相同,但在艺术创作上,都反对陈陈相因,具有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他们适应新兴城市广大市民阶层的需要,赋予画面以更多感官的愉快和情绪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新风格。“海派”的出现,使急剧衰落的清末绘画又为之一振,对近百年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虚谷、蒲华、任颐、吴昌硕,被近人称为“海上四杰”,是上海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虚谷(公元1823—1896年)安徽歙县人,原姓朱,名怀仁。年轻时,曾在清军中任参将,后“意有感触,遂披缁入山。”为僧后改名虚白,字虚谷,别号紫阳山民。虚谷侨居扬州、苏州,但经常到上海,与任伯年、胡公寿、吴昌硕等人交往甚密。他以卖画为生,一生清苦,从不为钱折腰。据《海上墨林》记,虚谷“来沪时流连辄数月,求画者云集,倦即行”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