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音乐遗物

  远古音乐实物可能保存至今的主要是骨质、陶质和石(玉)质类乐器。这类乐器在近现代的考古发掘中虽然所得数量不多,但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广泛注意,它们在世界音乐史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骨哨是远古先民最早使用的吹奏乐器之一,同时也是先民狩猎劳动中诱捕动物的工具。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和江苏吴江县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土有此类乐器(图5)。骨哨用兽禽肢骨制成,开一至三孔,可以吹奏简单的曲调,用它模拟兽禽鸣叫,能引诱动物到来进而加以捕猎。今天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仍然还用木制鹿哨和树皮制狍哨吹奏母鹿、幼狍的鸣叫声来诱捕公鹿和母狍。


  图5河姆渡骨哨(新石器时代)

  远古先民使用的另一骨质吹奏乐器是骨笛。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0多支这样的乐器,经科学测定,年代为公元前6500年至前5500年,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完整、无裂纹的一支,长22.2厘米,上开七个按音孔,两端直通,一端为吹孔。经试奏和科学试测,可以吹出“56b71235”或“1234567
”两种音列,能奏《小白菜》一类的乐曲。这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古老的笛箫类吹奏乐器具备的音乐性能,在全世界的远古乐器遗存中还没有先例。

  埙是一种用陶土烧制的、形状大小好像鹅蛋或鱼形的吹奏乐器。浙江河姆渡、西安半坡、山西万荣、甘肃玉门火烧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出土有一孔、二孔和三孔埙。三孔埙顶端为吹孔,其余二孔为指孔,能吹出“135”三声音列,音色圆润、深沉、含蓄。多件陶埙的发现证明,埙在远古先民音乐生活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到了商代,埙的制作趋向规范化,有的已发展到五个按音孔,可吹出八个连续的半音(图6)。


  图6殷墓陶埙(河南辉县)

  磬用发音清亮的石料制作,乐官夔所说“击石拊石”即指这种打击乐器。甲骨文中,磬字作“”形,很像绳索悬石由一人执槌击奏的图像。青海乐都县柳湾和山西襄汾县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石磬,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实物(图7)。远古石磬单枚使用时称为“特磬”;商周以后多枚石磬按音高次序排列组合使用时称为“编磬”。磬击奏的声音清脆悠扬,被古代先民崇奉为“上帝玉磬之声,以致舞百兽”(《吕氏春秋·古乐》)的具有神灵之气的重要打击乐器。


  图7襄汾陶寺墓地石磬(新石器时代晚期)

  青铜时代还未到来之时,远古先民就用陶土创造出了最早的钟。陕西长安县客省庄和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钟,造型与后世青铜钟相似(图8),一般认为它是青铜钟的祖先。钟发展到商周时代开始用青铜铸造,像“编磬”一样排列使用,称为“编钟”。

  骨质、石质、陶质远古乐器实物的发现,不仅显示出华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同时还可以使我们想象到远古先民在典礼祭祀场合使用音乐的情景:奏乐者有的击打着石器和陶钟,有的吹奏着骨笛和陶埙,舞蹈人员都赤裸着胸臂并涂抹上五彩颜色,有的还装扮成各种兽禽形象,在错综复杂、铿锵悠扬的吹奏打击乐声之中高歌狂舞、欢呼雀跃……,这是一幅多么神妙、多么炽热的远古乐舞场面!


  图8客省庄陶钟(新石器时代)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