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秦腔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

朋友问我对秦腔的发展有什么看法,我觉得现阶段秦腔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以前没有电视、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对西北农村老百姓来说听一听或者唱一唱老祖宗留下的秦腔就感觉特别舒坦,就觉得日子很幸福。而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新思想潮流、日韩文化还有欧美文化等等的到来,对传统戏曲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就目前而言,秦腔的观众到底有多少,到底还有多少人会去看《秦之声》,这都得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上个世纪90年代,《秦之声》栏目连续四年雄踞陕西电视台各类电视节目收视率榜榜首,《秦之声》演播大厅里就写有醒目的大字:“办没有收视率的节目就等于犯罪”。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秦之声》还是原来那个可以代表陕西秦腔文化的载体和平台吗?至少现阶段,这么热爱秦腔的我已经好几年不怎么看《秦之声》了。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这节目确实没意思,没什么新意,没有吸引我眼球的地方。自从我2002年在陕西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上演过一个小品《 兄妹小戏迷》推出戏迷大叫板这个节目之后,天天大叫板,叫了快10年!观众都看腻了,直到今年才推出了新的节目文华奖比赛和秦声飞扬比赛,一个针对专业演员,一个针对广大戏迷朋友。随便问下身边的同学朋友,又有几个人知道有这么回事儿?文华奖的比赛看似专业,可评委对有些参赛选手的点评真的很不专业,比方评价有的演员化妆没画手,太黑,这是问题,但这不是专业的评价,普通观众也能看出来这表面的问题,能不能在演唱技巧还有表演上多做点评,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还有一位参赛选手,评委评价说花脸脸谱和其他的演员不相称,这明显是评委老师功课没有做到位,因为原版京剧脸谱确实和其他的不一样,演员尊重了原著,等等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对于比赛,评委老师们做好功课了吗?

如果大家还把秦腔的发扬光大寄托在《秦之声》栏目,我觉得栏目组领导应该想想办法改善目前的瓶颈了。比方说节目以学唱的形式,名家教大家学,每期邀请不同的表演艺术家和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嘉宾,例如大学教授、大学生、厨师、农民工兄弟等等,整个节目要充满欢乐,以一种互动的方式来推广秦腔艺术。再比方说把戏曲比赛做成类似于中国好声音的形式,加入某组后导师培训,也许更有看头。当然,我说的这两种形式前提是选手得经过海选,首先长相不说太出众至少得对得起观众,让人有看下去的想法。现在的《秦之声》是什么人都能上,有的确实太磕碜,服装也是自备,节目组也没有太多要求,当然不是打击戏迷朋友,我觉得海选应该做个特辑什么的,不是每个人的唱段都上电视,要是快乐男声每个赛区的每个人都播出这得出现多少奇葩,除非是唱的相当好。再或者,节目可以做成访谈的形式,每期邀请不同的名家分享他们艺术道路不为人知的心酸和快乐,中间可以现场表演拿手好戏,让观众朋友真正和喜欢的名家互动,了解台上台下的不同人生。当然,前几期可以邀请我们陕西的明星,比方戴春荣、苗圃、郭涛、冯远征、文章等等,让他们谈谈秦腔对于他们的影响,而且戴春荣还是梅花奖获得者,苗圃本来就是秦腔小明星,以此来当噱头,吸引年轻的观众朋友来关注秦腔,前提是宣传工作一定得做好,比方在各大视频网站、电视节目做宣传广告,让观众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儿。

如果我们不把秦腔的发展寄托在《秦之声》栏目,那么我觉得各大院团的剧院发展就是很好的模式,比方现在的戏曲研究院和易俗社,让戏迷朋友们以低票价欣赏高水准的秦腔剧目,用最少的钱领略高标准的演出。对于秦腔的发展,我们既需要易俗社这种对传统戏曲文化坚守的艺术团体,这种原汁原味的秦腔才是老百姓爱听的地道秦腔;也需要戏曲研究院这种结合当代社会现实、与生活结合较为紧密的现代戏剧,同时不丢传统剧目,注重舞台整体效果、音响效果等等的高雅戏剧。总而言之,对于很少接触戏曲文化的观众朋友需要欣赏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剧,让他们可能爱上戏曲文化,而对于真正懂得欣赏秦腔理解这门艺术的戏迷朋友来说原汁原味的秦腔或许更有韵味。

这就是我对秦腔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各位有什么好的想法一起分享下呗!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没落在我们这一辈人的手里。拯救秦腔,每个陕西人都有责任!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