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母》,该不该出现在秦腔版的《回荆州》里

《别母》,该不该出现在秦腔版的《回荆州》里

对于戏曲,以本人的理解,总体来说,一则必须要有唱,二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须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所有的故事情节一定要环环相扣,若是有一环基本没什么用,那就只能是画蛇添足的表现。

曾经看过易俗社的秦腔《软玉屏》,这个戏无论情节还是唱段,十分庞杂和繁复,但是整个故事而言,没有一处是可以多余的,这也就是《软玉屏》十分成功的原因。既然能称为戏曲,唱腔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唱腔的戏曲,只能叫杂耍,反正不能叫戏曲,但是唱腔是紧紧和戏曲的情节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一定的紧凑的故事,就来段唱腔,那和看电视剧中间加个广告没什么区别,胡乱的为了某些人的爱好,来段不相干的唱腔,就等于在看戏之余来段休息时间。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在秦腔《回荆州》里加上了《别母》这个唱段,奇怪的是,有些剧团演出的时有,有些剧团没有。那就有人说了,人家京剧《回荆州》不也有《别母》吗?确实是这样的,为此,本人没少看京剧《龙凤呈祥》,也就是《回荆州》,看了很多回中央台的空中剧院,我才发现,除了唱腔不一样外,京剧《龙凤呈祥》和我们秦腔《回荆州》在情节上有很多的不同啊,当然,秦腔和京剧的演出故事大致是相似的,京剧《龙凤呈祥》里的《别母》,不单单是为了表达唱腔需要而设计的,京剧《别母》,是最后孙尚香说明真正离去的原因,吴国太赐剑给孙尚香,而且正是由于有了吴国太赐剑,才有了后来周瑜追上孙尚香之后的无可奈何。


京剧《别母》是周瑜最后追上孙尚香,周瑜和孙尚香是见了面的,周瑜惧怕了孙尚香的赐剑而放孙刘而去,怕的不是孙尚香本人。而秦腔《回荆州》,周瑜和孙尚香就没见面,是东吴前四将和后来的后两将,因为惧怕孙尚香而放孙刘离去,而且正好印证了孔明的前期预测。我们暂且不谈京剧《龙凤呈祥》和秦腔《回荆州》的演出谁更精彩,这个没法评价,各有各的口味而已。但是至少在我看来,京剧《别母》和京剧《龙凤呈祥》之间的故事是有关联的,缺少了《别母》就很难理解后面的戏。
现在让我们反观秦腔《回荆州》,秦腔《回荆州》和《三国演义》里的版本极其相似,可以说就是《三国演义》故事的直接照搬,只不过加上了唱段而已。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版本会出现这个《别母》,孙尚香和刘备商量逃走的时候,确实说要面见吴国太,但是其实这个《别母》是可以忽略的,《别母》的出现和后面的故事在情节上没有紧凑的联系。要有联系的话,仅仅是一段唱腔而已,我估计这个版本是照搬京剧而来的,但是和秦腔里的情节胡乱嫁接,最后形成了有《别母》的剧本。当然,你要把整个京剧的版本搬来,那就另当别论了。

可以这样说,秦腔《回荆州》里面确实缺少旦角大段苦音的唱段,所以就有人为了听戏而专门设计了这样的唱段,或者设计了这样的故事。从唱段上而言,加上苦音二道导板,确实是锦上添花,但是对整个故事情节而言就是画蛇添足。秦腔《回荆州》有了《别母》,在我看来,破坏了整个故事的紧凑型,使得情节拖拉累赘,和我们的盲肠没什么区别。而且破坏了《回荆州》里的喜庆气氛。秦腔《回荆州》事实上时刻都在添加喜庆气氛,没有任何看似悲剧的成分在里面,有了《别母》,看似好像多了唱腔,事实上违背了这个戏整个的主线和主要环境氛围。一个戏的环境和氛围很重要的,试想,你在《周仁回府》里加上杜文学和妻子见面时候的唱段,用上喜庆的唱段试试?

也有人说了,秦腔《别母》很好听啊,是的,从听觉上看,确实很好听;也有人又说了,加上《别母》,情节也不矛盾嘛,母子别离,孙尚香说了实话,也有情可原。可是事实上,其忽略了秦腔《回荆州》里的故事内容和主线,显得让故事不紧凑,是典型的为了唱段而唱。当然,曾经有人就说过,为什么我们不创新呢,为什么一定要反对加上《别母》呢,你不爱看《别母》,我们爱看啊,对于某些只注重唱腔和秦腔韵味的戏迷而言,你就是在《回荆州》里加上刘备和孙尚香在花园对饮的大段唱腔,他们也不反对。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剧团在看了别人的剧本之后,生搬硬套的加上《别母》的原因。但是千万不能忽略,舞台剧是以情节作为结构的,没有情节上的支持,只有唱段和唱腔,那就基本上不属于戏曲的范畴了。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