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洛神赋图》:人神之恋的梦境

《洛神赋图》:人神之恋的梦境

中国美术史之壁画篇

东晋时代,士大夫们日益参与到绘画活动来,方便携带和鉴赏的卷轴画也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洛神赋图》就是一件由当时士大夫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卷轴画作品。

单从画题来看,《洛神赋图》就是一件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诗人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为兄长曹丕所夺,可甄氏并没有在曹丕那里得到爱情,悲惨死去。曹丕在曹植入京朝谒时,把甄氏遗物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自己封地的路上路过洛水,夜梦甄氏前来相会,感悲之余,写出动人的《感甄赋》,塑造出洛水女神的完美形象(后为甄氏之子曹叡出于某种目的改为《洛神赋》)。曹植把爱情与思念寄托在梦幻中和文字里,而顾恺之则在绢素上用笔墨刻画出如丝的柔情。
顾恺之形象而创造性地再现了《洛神赋》所表达的动人情感。从描绘“日既西倾,车殆马烦”、“流眄乎洛川”的情境到描绘洛神出现“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风姿,然后是人神相会、眷念的高潮,最后描写洛神离去,曹植坐船追踪,而后回到岸上“夜耿耿而不寐”的情景。全画以文字为蓝本,把一段人神之恋描绘得令人柔肠百回,感慨万千。

有趣的是,此作是采取连环画的方式来结构全画的,洛神和曹植都多次反复地出现在画面上。这一方式既有中国绘画传统的某种因素,同时也照顾到了原赋叙事的结构,形成和文学作品的对应关系。

在顾恺之的时代,绘画要通过刻画人物表情来表达人物的情思还是很困难的。顾恺之巧妙地通过描绘人物的姿态动作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对应关系,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这就是顾恺之说的“悟对通神”,它是我们鉴赏六朝名画时体验人物情感重要的切入点。
引人关注的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顾恺之作品,包括《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和这里所说的《洛神赋图》等,无一例外都是有关女性题材的作品,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究竟顾恺之的时代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女性题材绘画大量出现?这似乎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小知识】

古代书画的临摹

《洛神赋图》有多本传世,都是顾恺之原作的临摹本。清乾隆所题的“第一卷”为北宋早期的临摹本,被认为是最接近顾恺之原作的临本。另有辽宁博物馆藏本,也就是乾隆所题“第二卷”,此外,还有故宫另一藏本和美国弗里尔美术馆藏本,临摹的时代可能晚于北宋。我国早期卷轴画,由于时代久远,原作传世不多,这种由朝廷组织的有规模的临摹,成为早期卷轴画的基本面貌得以流传存世的重要途径。
顾恺之是东晋大画家,有所谓“才绝、画绝、痴绝”的三绝之称。传说他画瓦棺寺,要求前来看画的人施钱,开门一刻,“光照一寺”,俄而得百万钱,为该寺募得巨款。历史上还流传他暗恋邻家之女,画其像而钉其心,邻女因心痛,于是求助于他的故事,这就是所谓“邻女钉心”的故事。

□邵军 男,1973年5月出生,汉族,湖北天门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中国画论、当代艺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