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的审美文化透视

作为昆曲舞台上四百年来常演不衰的剧目,《牡丹亭》既是昆曲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的最完美代表之一,又是整个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纵观历史变迁,《牡丹亭》自诞生以来就随着昆曲的兴衰而几经沉浮,而近百年来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及审美方式的变革,更使得作为中国文化最典型表征的戏曲艺术,不可避免的要承受以西方世界为参照的现代文化的检视,面临更为严峻的时代挑战。同时,近年来昆曲《牡丹亭》在国内外连续创造演出奇迹,更是在文化界、学术界搅起了一场讨论热潮,引起人们对戏曲艺术、传统文化现代生存和发展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然而,对于中国戏曲的兴衰,不应只着眼于一种情绪化的褒贬或感情上的哀叹,而是需要一种对其美学特质和文化合理性的理性审视与思考。对《牡丹亭》作为文学经典的考察较多,但将昆曲《牡丹亭》作为一个戏剧艺术经典从历史文化美学方面加以全面关照和总结却涉及较少,这与中国戏剧的研究历史和传统思维有关。本文的主要宗旨在于——以《牡丹亭》在新世纪所引起的文化热潮为契机,以时间的历史纵轴为主线,在展现艺术经典形成、发展、成熟、衰落、重生的动态发展过程基础上,着眼于对其艺术规律和艺术精神的发现和剖析。较之抽象的理论研究,这样一个艺术形态的命运际遇则带给我们另一种思想启迪。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昆曲《牡丹亭》的四百年的舞台演出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艺术形态的沿革和舞台命运的变迁,展现了昆曲《牡丹亭》由文本到舞台、由全本演出到折子戏盛行、由繁盛到衰落、由传统到现代的四百年沧桑历史。《牡丹亭》深刻的思想内蕴、巨大的舞台魅力和广泛传播效应使其成为昆曲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牡丹亭》四百年的风雨历程不仅是昆曲艺术形式发展演化的真实写照,其历史命运的强烈对比更折射出整个社会思想、审美观念的变化规律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轨迹。第二部分从中国戏曲的整体美学特色入手,由戏剧史价值、剧本艺术成就、声乐艺术特色和独特的表演体系多方面的解析,总结出昆曲《牡丹亭》的艺术典范性和历史文化价值。首先,就其剧本特色来说,其鲜明的戏剧人文精神和时代标志性在戏剧发展史中的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剧本所蕴含的独特思想光芒和大胆的想象力,给舞台的表现以丰富的创造空间和戏剧张力,为舞台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其次,昆曲《牡丹亭》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美学特征——诗化的精神传统和充满假定性的写意原则,延续了中国传统诗歌韵律性、抽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将对情感的渲染和对意境的追求作为艺术追求的首位,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戏曲写意风格的形成;其中那些富于想象又严整规范的形式系列,完美的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及文化哲学精神。它所体现的中国古典戏剧所拥有的民族化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方式、高度的写意性和诗舞乐合一的艺术风貌使其在艺术文化史上享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典范意义。第三部分透过建国以来昆曲《牡丹亭》的保护、传承以及现代改编和演出版本的对照研究,尤其是九十年代末和世纪之初《牡丹亭》演出历程的细致对比及对现代性颠覆和回归古典美的多元取向的分析阐释,总结其历史发展规律和当代命运,探究其历史走向。笔者认为,在现代排演中制作者所站的思想高度和诠释角度决定了其演出活动的成败;此外,应重点强调其艺术精神和美学蕴涵的认知和传承,同时借鉴现代舞台手段、传播方式进行品牌包装,凸显其古典艺术精神和现代文化效应。结语部分阐释以现代审美文化全面透析昆曲经典——《牡丹亭》四百年的风雨历程,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一个经典剧目独特艺术价值和艺术规律的发现,而在于探究昆曲以及传统戏曲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微妙联系,进而窥探整个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情结,并为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寻找合理的依据和方式,以期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古典与现代的对接、民族审美精神的传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