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舞感”的培养

舞蹈教学中“舞感”的培养

舞蹈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表现出来的视觉艺术。它也是人体在节奏过程中情感和意图的表现。在舞蹈过程中,艺术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舞者的动作、抒情性和音乐的协调性等诸多因素。这些舞蹈中的因素是指舞者的舞蹈感。舞蹈教学中舞蹈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环节。提高舞者的舞蹈意识,必须从系统全面的教学培养入手。本文强调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不忽视舞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从脚舞逐渐发展到心舞,探索舞蹈中的舞蹈意识。

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舞蹈意识

舞蹈是人体的运动艺术,节奏的“运动”是舞蹈的核心。正因为如此,舞蹈技巧难度往往被视为衡量舞蹈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正因为如此,一些舞蹈教学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而不注重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培养。随着舞蹈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重视舞蹈编排的美感和内涵,越来越重视舞蹈者自身的表现和内在情感的渗透。因此,在许多舞蹈教学中,舞蹈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更新观念。在培养学生基本身体技能和动作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素养。对于舞蹈的具体表现,一般分为两部分:舞蹈者的外在身体动作和内在情感。外在身体运动是指舞蹈的运动规律和动态;内在情感是指表演者的内在情感、情感意识等因素。这两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学生只有将自己的行为与思想情感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舞蹈的艺术魅力。

提高学生感觉反应的准确性、协调性和敏锐性

舞蹈情感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人们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它首先是建立在“动作”与身体动作的基础上的,所以舞蹈的动作动作是舞蹈感觉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者个体动作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舞者舞蹈水平的基本前提。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反应差异,而且都有天生的差异。有些人天生适应性强,协调能力强,有些人则很弱。因此,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提高舞者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关键。


然而,舞蹈的动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动作,而是身体各部位的高度敏感和协调,这是舞蹈感觉的基础。舞蹈训练其实就是这个简单原则的延伸和完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规范化的专业训练,逐步扩大舞蹈身体技术的范围,不断提高肌肉组织与关节韧带的协调性和敏感性。标准的基础训练是不断提高这种动作的敏锐性、协调性和准确性。比如在舞蹈训练中,常规的“擦地”动作,舞者长时间练习“擦地”,不仅加深了紧脚、向外张开和伸展等腿形的准确感觉,而且增强了脚底和脚趾对地面关系的敏感度。大量的科学练习以系统的方式进行,不断地接收来自器官和外部信号的反馈,使舞者能够快速、准确地对自己的动作做出反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舞者需要一个规范、系统的训练过程,一方面是训练技能,另一方面是训练自身的动态准确性,这是提高自身感官反应准确性和灵敏度的正确途径。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