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的类型及其社会功能

民族民间舞蹈的类型及其社会功能

中国各族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承、不断积累和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在民族舞蹈史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舞蹈很少在史书上留下痕迹,记载也比较零散。一些地方志、文人游记、地方史籍等都有记载,从历代官史记载的舞蹈文献,从唐宋乐舞的辉煌巅峰,到明清乐舞的逐渐沉寂,这只是从中国记载的宫廷和汉族乐舞文化来看,其中很多是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通过对大量现存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分析,我们可以在一些民间舞蹈的基本步骤和风格中找到古代民间舞蹈的魅力线索。说明中原王朝的更迭并没有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舞蹈的传播产生直接影响。各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遗产,用歌舞的形式表达民族迁徙的历史,缅怀先辈创业的丰功伟绩,传授生产技能、生育知识,传播宗教信仰,在民间活动中这种情感的表达、自娱自乐等至今。可以说,民族舞蹈史基本上就是民族舞蹈发展史。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根据对中国民间舞蹈的综合调查,中国民间舞蹈有1000多种,其中包括汉族。但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国的8.98%,民族舞蹈约占全国的50%。可见,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为“歌舞之海”。民间舞蹈的创作和传承过程大多是在特定的民间活动中进行的。各族传统节日、婚丧礼仪、宗教祭祀活动等,为民间舞蹈的传承提供了特定的时空坐标和表演环境,在内容上也提供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天龙八家网站。同时,人体的规律性动态是民间舞蹈表达和传达民俗主题和内涵的媒介。从民俗文化的角度,从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内容和社会功能分析,一般可分为信仰民间舞蹈、岁时民间舞蹈、生活礼仪民间舞蹈等。

藏传佛教舞蹈《羌木》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人类宗教舞蹈形式。它是一种宣扬教义和规矩,展示佛教形象,驱鬼辟邪的舞蹈。由于其他宗教因素和现代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宗教祭祀舞蹈在少数民族信仰习俗中的作用和形式已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宗教祭祀舞蹈,而是古今交织、真假交织、历史积淀的产物民间舞蹈信仰文化的积淀。对于研究原始舞蹈形式及其表演变化,以及民族宗教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节日民俗活动可分为年节、生产节和文化节。这三种民间节日包括民间舞蹈。在新年里,民间舞蹈最受欢迎。各族人民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歌舞是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例如,在彝族火把节中,人们应该在篝火旁跳舞“歌舞”;在傣族泼水节中,人们应该跳“嘎光”和“象足鼓舞”;在苗族的时候,人们应该跳“芦笙舞”;在藏族历年,人们应该说“扎西德勒”。和跳“卓舞”;在土家族的春节里,人们应该祭祀“八王”和跳“波手舞”等等。男人的温柔有100个特点,可以称之为五彩缤纷、五彩缤纷。

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礼仪大多伴随着民间舞蹈。在人生旅途的每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成人礼、婚礼、葬礼等,人们总是通过民间舞蹈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从而增强家庭的血缘感、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婚姻是一个终生的事件,所以婚礼一直被视为人生仪式中的一个伟大仪式。虽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但通过婚姻和交配来实现家庭发展是他们共同的功利目的。”“月舞”、“游方”、“弦女”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合。男女双方都以木叶、花带、绣球花和“芦笙舞”为媒介,向对方表露心声,选择终身伴侣。天龙八部战略。婚礼是整个婚姻过程中最高峰的一次。热烈的民间歌舞自始至终衬托着节日的气氛。婚礼结束后,新人正式向民族和社会宣布结婚,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监督。丧葬仪式是生命仪式的最后一个仪式,它反映了人类的生死观念和不朽灵魂观念,具有信仰和习俗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丧葬礼仪和舞蹈。在太平间和清醒期,“娱尸”和“制尸”的习俗广为流行,即棺材周围的家庭男女“哭唱”和“哭唱跳舞”。记载了《白衣传记》、《董希贤之》、《Dianzhi》等古代文献。安葬后,也有丰富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在送魂、超越死者精神等祭奠死者的仪式上,少数民族以歌舞的形式歌颂死者的功绩,表达人们的哀思,祈求先辈的精神保佑后代的繁荣昌盛,传授生产知识,舞蹈形式的生育知识和伦理。这一古老的舞蹈祭祀习俗在Tujia、彝族、水族、苏苏、Jingpo、苗、戴、Achang、Hani、姚、Zhuang、纳西等民族中一直流传至今。土家族的丧葬舞、景颇族的金热舞、哈尼族的掌扇舞和壮族的雷旗舞都很有代表性。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