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学习略谈
作者:赵远方
魏碑是隶书向楷书转化的过渡性字体。从字体发展的角度看它还不够完整(譬如说其笔法、结构的处理较之唐楷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成熟的技巧系统等),但从审美意义上看它给我们提供了别具特色风味的审美取向,留给了我们别于唐楷的诸多耐人寻味处。打个比方说,唐楷就像一个外表漂亮而内涵欠缺的少女,初看不错,但交往之后往往会发现其实际上是个很苍白的人,令人一览无余。而魏碑就如中年少妇,不以貌见长而以风韵取胜。乍看似乎让人不好理解,有时它的用笔好似太稚拙,有时其字形又略显笨重。但慢慢你会喜欢上她,其结构的复杂多变性、造型变化的多样性及字与字的关系上,整个空间章法布白的处理上,都足以让你品味良久。
或许就是在这些令人回味的闪光点处,存在着足以让你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价值潜力。古人云,好学不如善学,善学者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有些人“写了一辈子魏碑”可能关注的只是单字的结构和用笔,而对于这些“虚处”往往关注和研究的很少。所以写了一辈子魏碑其作品仍然如唐楷一样“布如算子”。而其所谓的碑帖结合的行草书就难免显得很别扭、牵强。如果承认我们学习书法,艺术创作最终还要以行草来表现的话(当然,一些人一辈子也能靠写一家吃饭),那么魏碑的学习对于我们今后的行草创作有何可取之处呢?因此,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思维方式和切入问题的角度方法,对于我们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来讲是很重要的。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学习实践,深感学习魏碑对行草创作的重要性,因此把学习魏碑的心得体会整理于此,求教于书道同仁。
用笔方面
魏碑用笔很沉着,线质很厚重。所以临习时行笔不宜过快,要让墨吃进纸去。运笔以按为主。重按不是一味死按,提按的节律需要临习者长期的体验才能自如把握。这种把笔按下去又有能力调过来提起来是一种能力,其实学习书法也是锻炼驾驭和控制毛笔的能力。在体验魏碑用笔的训练中可以遵循这样的顺序:《张猛龙》——《爨龙颜》——《张迁碑》(汉张迁碑可作为魏碑学习的延伸),临写了张猛龙再去写爨龙颜你会体验到爨龙颜的深刻与凝重,而汉张迁碑的线质较爨龙颜更厚重、朴实而没火气。这些碑的共同点都是用笔丰富但前提是保证每一根线条都很沉着。传统临碑的方法往往是倾注全身精力,笔到意到,一板一眼,也就是所谓的实临。在大量实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意临,对于我们的创作具有实际意义。譬如说我们在临习魏碑时可以适当加点行草的笔意,这样线条之间的墨气和连贯性更加呼应,当然线条富于变化的前提要保证沉着、厚重的基调。反过来,我们的行草书也要流畅而不失沉着,纤细而不失厚重。例如,明倪元璐的行草线条流畅中有涩感,林散之先生的线条虽细如发丝,却能留地住,很有韧力。这些都多少得益于碑帖用笔的反复体验。此外,各种质地的纸张尝试对体验用笔也很有益处。
结构造型方面
魏碑的结构造型往往因字造势,因势赋形,所以天真烂漫、生动自然。但也有些许规律可循,比如张猛龙字形大多峻长,中宫收紧,笔画两边展开,做舒展之状。爨龙颜的造型更趋于多变,已是无法之法,自然、朴实。如果说张猛龙仍可看出人为的造作,那么爨龙颜的作者书写状态一定是心手双畅、优哉游哉。对于如此难以把握的造型我们应该注意:1、用笔避免单一,要注意线与线之间墨气和笔势的衔接关系。2、结构走势防止雷同,多读帖,临写时首先要突破字形的大小,再次要突破字的重心。在实临的基础上可搞一些这方面的强化训练,把字的重心和结体做些夸张变形,当然不可太过,任何艺术都以和谐为上。
空间章法方面
唐楷往往注重单字的结构和用笔,每个字都中宫内敛,字形又单一,所以作品整体性不强,加上界格的限制,即使有的作品内有流白处,但对作品的整体章法而言似乎也没有多大效果。相对于唐楷,魏碑给了我们更多这方面的启示,而我们更要以这种观念去重新诠释和强化它。1、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唐楷中的字上下、左右之间无多大联系,各自为政,状如算子。而魏碑中的字就如行草中的字一样富于动势和姿态,意临和创作可以通过改变字势的大小、重心的倚侧等来实现字与字之间势的呼应和气的贯通。2、行距和留白。中国画讲计白当黑,实际上白的地方也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行距和留白的处理对作品整个章法布白具有实际意义。临习中我们要有意搞一些这方面的强化训练。譬如临写碑的某一片段时可以有意进行破坏重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字的大小、字势、行距的关系,甚至人为添加一些留白处。但要保证作品前后的照应以及整篇的基调和气韵生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有建立一个和谐统一新秩序的能力。这个更需要临习者长期体验把握,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展现一个人才华和创造力的地方。
山东日照第三实验小学 赵远方
魏碑是隶书向楷书转化的过渡性字体。从字体发展的角度看它还不够完整(譬如说其笔法、结构的处理较之唐楷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成熟的技巧系统等),但从审美意义上看它给我们提供了别具特色风味的审美取向,留给了我们别于唐楷的诸多耐人寻味处。打个比方说,唐楷就像一个外表漂亮而内涵欠缺的少女,初看不错,但交往之后往往会发现其实际上是个很苍白的人,令人一览无余。而魏碑就如中年少妇,不以貌见长而以风韵取胜。乍看似乎让人不好理解,有时它的用笔好似太稚拙,有时其字形又略显笨重。但慢慢你会喜欢上她,其结构的复杂多变性、造型变化的多样性及字与字的关系上,整个空间章法布白的处理上,都足以让你品味良久。
或许就是在这些令人回味的闪光点处,存在着足以让你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价值潜力。古人云,好学不如善学,善学者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有些人“写了一辈子魏碑”可能关注的只是单字的结构和用笔,而对于这些“虚处”往往关注和研究的很少。所以写了一辈子魏碑其作品仍然如唐楷一样“布如算子”。而其所谓的碑帖结合的行草书就难免显得很别扭、牵强。如果承认我们学习书法,艺术创作最终还要以行草来表现的话(当然,一些人一辈子也能靠写一家吃饭),那么魏碑的学习对于我们今后的行草创作有何可取之处呢?因此,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思维方式和切入问题的角度方法,对于我们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来讲是很重要的。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学习实践,深感学习魏碑对行草创作的重要性,因此把学习魏碑的心得体会整理于此,求教于书道同仁。
用笔方面
魏碑用笔很沉着,线质很厚重。所以临习时行笔不宜过快,要让墨吃进纸去。运笔以按为主。重按不是一味死按,提按的节律需要临习者长期的体验才能自如把握。这种把笔按下去又有能力调过来提起来是一种能力,其实学习书法也是锻炼驾驭和控制毛笔的能力。在体验魏碑用笔的训练中可以遵循这样的顺序:《张猛龙》——《爨龙颜》——《张迁碑》(汉张迁碑可作为魏碑学习的延伸),临写了张猛龙再去写爨龙颜你会体验到爨龙颜的深刻与凝重,而汉张迁碑的线质较爨龙颜更厚重、朴实而没火气。这些碑的共同点都是用笔丰富但前提是保证每一根线条都很沉着。传统临碑的方法往往是倾注全身精力,笔到意到,一板一眼,也就是所谓的实临。在大量实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意临,对于我们的创作具有实际意义。譬如说我们在临习魏碑时可以适当加点行草的笔意,这样线条之间的墨气和连贯性更加呼应,当然线条富于变化的前提要保证沉着、厚重的基调。反过来,我们的行草书也要流畅而不失沉着,纤细而不失厚重。例如,明倪元璐的行草线条流畅中有涩感,林散之先生的线条虽细如发丝,却能留地住,很有韧力。这些都多少得益于碑帖用笔的反复体验。此外,各种质地的纸张尝试对体验用笔也很有益处。
结构造型方面
魏碑的结构造型往往因字造势,因势赋形,所以天真烂漫、生动自然。但也有些许规律可循,比如张猛龙字形大多峻长,中宫收紧,笔画两边展开,做舒展之状。爨龙颜的造型更趋于多变,已是无法之法,自然、朴实。如果说张猛龙仍可看出人为的造作,那么爨龙颜的作者书写状态一定是心手双畅、优哉游哉。对于如此难以把握的造型我们应该注意:1、用笔避免单一,要注意线与线之间墨气和笔势的衔接关系。2、结构走势防止雷同,多读帖,临写时首先要突破字形的大小,再次要突破字的重心。在实临的基础上可搞一些这方面的强化训练,把字的重心和结体做些夸张变形,当然不可太过,任何艺术都以和谐为上。
空间章法方面
唐楷往往注重单字的结构和用笔,每个字都中宫内敛,字形又单一,所以作品整体性不强,加上界格的限制,即使有的作品内有流白处,但对作品的整体章法而言似乎也没有多大效果。相对于唐楷,魏碑给了我们更多这方面的启示,而我们更要以这种观念去重新诠释和强化它。1、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唐楷中的字上下、左右之间无多大联系,各自为政,状如算子。而魏碑中的字就如行草中的字一样富于动势和姿态,意临和创作可以通过改变字势的大小、重心的倚侧等来实现字与字之间势的呼应和气的贯通。2、行距和留白。中国画讲计白当黑,实际上白的地方也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行距和留白的处理对作品整个章法布白具有实际意义。临习中我们要有意搞一些这方面的强化训练。譬如临写碑的某一片段时可以有意进行破坏重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字的大小、字势、行距的关系,甚至人为添加一些留白处。但要保证作品前后的照应以及整篇的基调和气韵生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有建立一个和谐统一新秩序的能力。这个更需要临习者长期体验把握,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展现一个人才华和创造力的地方。
山东日照第三实验小学 赵远方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