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方戏和二人转的关系

过去二人转艺人把艺称为“玩艺儿”。二人演唱的“双玩艺”,亦称“双艺”。一人演唱的单出头称“单艺”,多人演唱的拉场戏又称“群艺”,也称“拉场玩艺”。既然二人转艺术的同一体系包括“单艺”、“双艺”、“群艺”三种基本样式,为什么偏偏“双玩艺”这一枝可以直呼为“二人转”呢?为什么偏偏以双玩艺的另一个名称——“二人转”作为包含有单出头和拉场戏的整个艺术品种的名称呢?如果只从抽象的概念做出理论辨析很难说清楚。只有从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观照二人转生成发展的动态过程,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形成某种现象的原委。二人转的双玩艺既不是源于某种单口说唱形式,也不是先有单出头,后有双玩艺,更不是先有拉场戏后有双玩艺。恰恰相反,二人转总体艺术坐胎萌生就是从“双”开始。而单出头、拉场戏是它的派生样式。

二人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群落中,称谓向来有所不同。二十世纪初,艺人多习惯自称为“唱对口”、“对口唱”、“对口戏”,是因表演形式的二人对唱而言。称“双调(条)”是与鼓乐班生意曰“喷调(条)”、皮影艺人曰“照调(条)”等类似。称为“编曲子”、“老编”,是因为二人转曲调丰富,常由艺人自编自演唱。亦称“边关曲”即边关曲调。东北老百姓中的称谓有“棒棒戏”,是因为二人转演员手持道具彩棒而得名。“转桌子戏”是因为早期二人转演出,彩桌置于表演区内,演员常围着桌子转而得名。“打脖子戏”是因为过去二人转演出中上装常以手持道具扇子等用寸劲敲打下装的头部及脖子,下装演员配以说口出相以逗趣而得名。“唱秧歌”的,是因为二人转源于东北大秧歌,并常在秧歌场中演唱,老百姓把秧歌的载歌载舞与二人转的形式视若同类,所以又称二人转为“小秧歌”。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