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艺术传承再添118位生力军
昨天,10岁的小姑娘蔡溪萌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虽然年纪幼小,但她对秦腔艺术的执著和坚持,支撑她独自离开家,走进了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交大戏剧学院、陕西艺术职业学院联合举办的第10期演训班,从此走上一条秦腔艺术之路。
竞争很激烈
秦腔专业录取比例仅5:1
前晚的演训班家长会上,不舍,依恋,种种情绪让孩子和家长落下了泪水。因为选择秦腔,他们注定要付出比同龄人多的艰苦:这群平均年龄仅有13岁的孩子将第一次跟父母告别,走进全封闭的校园,从此在15位老师的带领下过5年独立集体生活,但昨天隆重的开学典礼又让孩子们乐开了花。大合影结束的那一刻,四周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等我长大了,我想在舞台上演小花旦。”“我给你伴唱、拉板胡!”看着这稚气的秦腔事业未来传承人,老艺术家们会心地笑了。
“招生之前,我们在多家电视台以及报纸上发布了招生简章,各地慕名来报名的学生超过500人,光西安周边就有400余人报名,但我们只能招收100个学生,淘汰率特别高,这是我们招生之前没料到的。”培训班主任薛天信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第10期演员训练班最终招收学员118名,来自西北五省,其中演员90名,演奏员28名。
培养后备军
注重形体嗓音协调性
据了解,招来的孩子许多不会说陕西话,更别说唱秦腔了。薛老师对记者说:“我们做了几十年的戏曲培养工作,这些问题都没有大碍。还有十年的时间,他们可以慢慢体会。”
这次,专家学者们从相貌、形体、嗓音、协调性等方面对报名者进行选拔,“不会唱秦腔的,我们让他们唱一段民歌,许多孩子唱宋祖英的歌唱得很好听。”此次招生,学生的年龄偏低,未来在学校内受教育的时间很长,因此校方更注重学生们是否有学习秦腔的潜质。孩子们进入校园后,上午学戏,下午学习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
这118名学生十年后就是振兴陕西秦腔的后备军。早在2002年,省戏曲研究院就招过一批秦腔小学员,如今这批孩子也已经20多岁,如今文戏武戏样样在行,为秦腔的传承身体力行地做着贡献。对此,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这样评价:“秦腔这种艺术发端于百姓,兴盛发展辐射全国,特别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欢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秦腔艺术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在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发扬光大民族戏曲艺术,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城里娃居多
毕业后可继续深造
许多年前,人们印象中学戏的大都是来自偏远农村的穷苦孩子,因为在普通人眼中,秦腔演出市场不甚景气,学戏是个苦差事。让记者吃惊的是,此次前来学戏的学生中,大多是城里娃,其中不少孩子都来自名校,会乐器、懂乐理、会上网,学习成绩也不错。在进入演训班之前,蔡溪萌是西安市重点小学西师附小四年级的学生。小溪萌三岁就爱上了秦腔,会唱《藏舟》《穷人恨》等十几个戏的选段。她希望自己长大之后,能成为李梅那样的演员,或者成为一名戏曲导演。
离开重点小学,蔡溪萌一点也不后悔,“这是我自己的选择,父母都支持我。”她和小伙伴们会在封闭式环境中接受为期十年的分阶段教育,其中包括五年的专业教育。之后通过全省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到省戏曲研究院,在剧院继续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工作。这些学员毕业后,还可以在西安交通大学戏剧学院继续深造,接受大专、本科阶段的教育,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戏曲人才。薛天信说:“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让他们事业有成。”
竞争很激烈
秦腔专业录取比例仅5:1
前晚的演训班家长会上,不舍,依恋,种种情绪让孩子和家长落下了泪水。因为选择秦腔,他们注定要付出比同龄人多的艰苦:这群平均年龄仅有13岁的孩子将第一次跟父母告别,走进全封闭的校园,从此在15位老师的带领下过5年独立集体生活,但昨天隆重的开学典礼又让孩子们乐开了花。大合影结束的那一刻,四周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等我长大了,我想在舞台上演小花旦。”“我给你伴唱、拉板胡!”看着这稚气的秦腔事业未来传承人,老艺术家们会心地笑了。
“招生之前,我们在多家电视台以及报纸上发布了招生简章,各地慕名来报名的学生超过500人,光西安周边就有400余人报名,但我们只能招收100个学生,淘汰率特别高,这是我们招生之前没料到的。”培训班主任薛天信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第10期演员训练班最终招收学员118名,来自西北五省,其中演员90名,演奏员28名。
培养后备军
注重形体嗓音协调性
据了解,招来的孩子许多不会说陕西话,更别说唱秦腔了。薛老师对记者说:“我们做了几十年的戏曲培养工作,这些问题都没有大碍。还有十年的时间,他们可以慢慢体会。”
这次,专家学者们从相貌、形体、嗓音、协调性等方面对报名者进行选拔,“不会唱秦腔的,我们让他们唱一段民歌,许多孩子唱宋祖英的歌唱得很好听。”此次招生,学生的年龄偏低,未来在学校内受教育的时间很长,因此校方更注重学生们是否有学习秦腔的潜质。孩子们进入校园后,上午学戏,下午学习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
这118名学生十年后就是振兴陕西秦腔的后备军。早在2002年,省戏曲研究院就招过一批秦腔小学员,如今这批孩子也已经20多岁,如今文戏武戏样样在行,为秦腔的传承身体力行地做着贡献。对此,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这样评价:“秦腔这种艺术发端于百姓,兴盛发展辐射全国,特别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欢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秦腔艺术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在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发扬光大民族戏曲艺术,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城里娃居多
毕业后可继续深造
许多年前,人们印象中学戏的大都是来自偏远农村的穷苦孩子,因为在普通人眼中,秦腔演出市场不甚景气,学戏是个苦差事。让记者吃惊的是,此次前来学戏的学生中,大多是城里娃,其中不少孩子都来自名校,会乐器、懂乐理、会上网,学习成绩也不错。在进入演训班之前,蔡溪萌是西安市重点小学西师附小四年级的学生。小溪萌三岁就爱上了秦腔,会唱《藏舟》《穷人恨》等十几个戏的选段。她希望自己长大之后,能成为李梅那样的演员,或者成为一名戏曲导演。
离开重点小学,蔡溪萌一点也不后悔,“这是我自己的选择,父母都支持我。”她和小伙伴们会在封闭式环境中接受为期十年的分阶段教育,其中包括五年的专业教育。之后通过全省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到省戏曲研究院,在剧院继续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工作。这些学员毕业后,还可以在西安交通大学戏剧学院继续深造,接受大专、本科阶段的教育,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戏曲人才。薛天信说:“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让他们事业有成。”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