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开设免费“戏迷培训班”

中国西部陕西省西安市的易俗社近日开设“戏迷培训班”,免费为秦腔爱好者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首期班报名150个名额被各地的戏迷、票友、爱好者“一抢而空”。据悉,二期、三期班的名额也十分抢手。

始建于1912年的西安易俗社是一座仍在使用的百年剧场,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世界三大古老剧社”。梅兰芳曾到此演出,鲁迅也多次前来听戏。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雍涛说,秦腔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大部分业余爱好者不掌握理论知识,也没有时间和条件进行正规的学习。“通过正规培训、名家指导,爱好者的演唱功底和表演水平可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除了中老年秦腔爱好者,我们特别希望得到年轻人的关注。”他说。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高吼秦腔。”这是流传在三秦大地上的一句俗语,也显示了千百年来秦人对秦腔的喜爱程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4岁的张建国是汉中的一名幼教。获悉“戏迷培训班”举办的消息后,他特意请假并邀约两位好友一起来到西安租房学习。


“受到父辈们的影响,我打小就喜欢秦腔,”他说,“我以前都是从光碟、电脑里模仿学习,但模仿和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演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张建国希望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带回汉中,教授更多的秦腔爱好者,“让年轻人知道除了打麻将,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

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王亚莉是此次培训班的授课教师之一。她说:“戏曲不普及就没有市场,这个戏迷培训班对秦腔文化的传播来说很及时,可以从唱腔、表演、演奏、化妆等方面,全方位地提升戏迷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水准。”

戏迷朋友们对秦腔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让她感动,但略感遗憾的是没怎么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陕西省目前有198家秦腔剧团,包括120多家民间剧团。“但老的艺术家年龄偏大,后续力量不足,完整传承比较困难,”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主任唐瑜君介绍说。

实际上,不仅仅是秦腔,中国不少地方戏都面临主创人员流失严重、接班人匮乏等问题,亟需得到政府及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据唐瑜君透露,政府每年拨给国家级传承人5000元左右补助,省级2000至3000元,县级1000元左右。“虽然有经费,但对非遗的保护力度显然不够。”

如今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影视和网络,京剧、花鼓戏、黄梅戏……许多曾经“盛唱不衰”的中国古老剧种走了下坡路,逐渐远离了年轻人群。

26岁的吴琼是北京一家国企员工,“我本身对地方戏曲不感兴趣,感觉题材比较旧,缺乏年轻的元素,看不太懂,”她说。

吴琼表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吸引年轻人,很容易消亡。

唐瑜君称,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体会戏曲的艺术魅力,所以地方戏曲的题材必须与时俱进。

69岁的著名秦腔表扬艺术家马友仙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民间是戏曲存在的基础,而城市决定着戏曲发展的命运。

“戏曲可以改良,保留传统的艺术特点,加入现代元素,在服饰、舞台、人物故事、唱腔方面进行改良,”她说。秦腔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就反映了现实生活,吸引了很多年轻人。

为了让年轻人了解和喜欢黄梅戏,首届全国校园黄梅戏演唱大赛近期开赛,初赛将在北京、上海、江苏、陕西、广东等省市举办。

昆曲元素也首次进入3D动漫领域。台湾漫画家林政德及其团队创作的昆曲人物“生旦净末丑”动漫造型,将在大型昆曲元素3D动画片《粉墨宝贝》中亮相。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将在2013年招收秦腔、阿宫腔、吕剧、柳子戏、藏戏等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并实行免学费政策。

马友仙表示,这些好措施都可以吸引和培养更多年轻人,让包括秦腔在内的中国地方戏曲薪火相传。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