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秦韵大秦腔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这一段耳熟能详的秦腔经典唱段在陕西乃至西北五省区,男女老少可能都会唱上几句。也在五六十年代曾因一部电影艺术片《三滴血》而风靡大江南北,让全国人民了解了秦腔。每次看 《三滴血》,不论是电影还是舞台剧都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秦腔——这个被誉为戏曲鼻祖的古老戏曲艺术,也是浩瀚如烟海,博大而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曾经倾倒过一代代多少戏迷,我也算其中一个。小时候,从不懂得戏曲艺术的自己不知为什么却喜欢上了看戏,也许是村头大喇叭总喜欢播放秦腔的原因吧!时间长了觉得越听越好听。这可能是秦腔作为秦人的精神和秦文化之根能够在无形中渗透到每个秦人的骨子里的缘故吧!
秦腔“形成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传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最早起源于古代陕甘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一名由此而得,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戏。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棒子腔,蜀谓之乱弹“。所以秦腔也被称作乱弹。
记得小时候,在我们关中农村一年到头很少有什么大型的文化活动。不过好多地方都爱举办物资交流会,而那时最热闹的莫过于哪里请来了省市某剧团的秦腔名角前来演出助兴。因为那时在关中人的心目中除了国家领导就是秦腔演员影响最大。我们镇上的农贸物资交流会和一个古庙会结合在一起,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会从二十三日开始持续一周左右。当然少不了秦腔演出,每天白天晚上都会持续上演优秀的本戏大戏。看的人们很是过瘾。那时学校也会放假,我和一些小伙伴或者家人也会早早来到镇上买点油糕之类的食物后,涌入到戏台前来看戏,尽管天气炎热,但是台下的观众依然是屏住呼吸,看得非常认真。特别是看到街道戏报上写的由著名戏曲演员李爱琴、郭明霞、陈仁义、刘茹慧登台献艺的《周仁回府》、《五典坡》、《下河东》、《辕门斩子》时,想着能一睹明星大腕们的精彩演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每次开演前开场锣鼓能敲将近一个小时,当听到锣鼓点越来越密集时随着台后演员的一声叫板之后,大幕拉开,演员出场亮相,正式演出才算开始。那激昂高亢、粗狂豪放的唱腔苍凉中带着雄壮,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剧情不时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生旦净末丑,各献其艺。从此,透过戏曲舞台的高台教化我便逐步认识了刚正不阿的包文拯、誓死不降威武不屈的汉使苏武、还有为了爱情忠贞不渝而甘守清贫的相府千金王宝钏、知晓了六月飞雪含冤而死的窦娥以及含辛茹苦教子成人的三娘王春娥。这些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指点着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让我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每次,看到舞台上披着战袍出征的杨家将时,我不由自主想起了古时千军万马血战金沙滩的悲壮画面,想起了“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也在我心中坚定了以后要当兵报效祖国的信念,事实是后来我真的参军到了部队,而且还是到了遥远的雪域高原,一呆就是十多年!这其中不乏秦腔对我的影响!
那时候由于我的父亲在东北工作,一年到头也只会在农忙和过年时会请假回家十多天。而操持家务,照顾我的祖母以及供给我们弟兄三个上学念书等,地里地外的一切农活变落在了勤劳的母亲的肩上。有一年春季,看到善良勤劳的母亲为了这个家,累弯了腰,两鬓增添了白发。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便斗胆给省电台编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特意为喜欢秦腔的戏迷母亲点播了一段王玉琴演唱的秦腔《三娘教子》。节目播出当天,从村头的大喇叭里听到儿子为其点播的戏曲节目时,母亲格外的高兴!我也听到了母亲爽朗的笑声!街坊邻居们也啧啧称赞她有我这样一个懂事孝顺的儿子。
慢慢长大后,由于学习,离家远了。而农村物资交流会也渐渐远去。 “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是八十年代人们对戏曲艺术挚爱程度形象生动且夸张的概括。九十年代电视渐渐在农村普及起来。于是,每周五晚上有电视的人家都会把电视频道调在陕西一台看固定的秦腔栏目《秦之声》。生性爱好秦腔的我为了不影响到学习也只有在周末或节假日空闲时打开收音机,锁定当时的省电台名牌专栏节目——《戏曲大观园》。主持人小惠轻松活泼的话语,至今仍记忆犹新。而好多戏曲常识也是那时从收音机上学到的。当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只要有空,我的那台收音机总是带在身边,每到戏曲播放时间都会专心致志的收听.毕业后离开了陕西听不到陕西电台了,更听不到秦腔了,但对秦腔的音乐非常敏感,电视节目里偶尔有一点秦腔音乐,我就知道是乡音.我很喜欢秦腔曲牌.感觉勾人心魄,荡气回肠.
后来陕西卫视上星了,在外地也能看到每周一晚上播出的《秦之声》节目了,接着中国秦腔网的开通更方便了我看戏学戏。听着熟悉的乡音想家的心情都会淡忘,只要有空我每周都坚持看。我的生活习惯也感染了身边的一些外地朋友,包括许多藏族朋友,他们都说比其他剧中的音乐好听多了!也都喜欢上了秦腔。而我自己在工作之余也自学了《周仁回府》、《三滴血》、《苏武牧羊》和《花亭相会》等戏的经典唱段。戏曲让我着了迷,秦腔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
如今,农村也很少像以前那样演大戏了。人们纷纷忙碌的奔波于城市中,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的我也未能像过去那样时常坐到戏台底下,观看精彩的秦腔古典戏。但是,每遇周末,自己都要打开中国秦腔网,欣赏任哲中、丁良生、刘随社和李小峰等名家演唱的戏曲片段,寻找消失的岁月。感受秦风秦韵!
广漠旷远、厚重肥沃的八百里秦川,曾经演绎过多少气壮山河的朝代更迭和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只有这大秦腔,也只能有这大秦腔,三秦大地上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有这大秦腔能使他们喜怒哀乐,大喜大悲。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粗犷豪放的大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我爱那古老的秦腔艺术瑰宝,胜似爱过自己的生命,因为西北人的豪放、沧桑在岁月的积淀中演化成了秦腔的精神之魂! 因为我是秦人!我要感谢上苍将我降生在这秦地,使我终生享有秦风秦韵,听秦腔、看秦腔、吼秦腔!
秦腔“形成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传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最早起源于古代陕甘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一名由此而得,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戏。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棒子腔,蜀谓之乱弹“。所以秦腔也被称作乱弹。
记得小时候,在我们关中农村一年到头很少有什么大型的文化活动。不过好多地方都爱举办物资交流会,而那时最热闹的莫过于哪里请来了省市某剧团的秦腔名角前来演出助兴。因为那时在关中人的心目中除了国家领导就是秦腔演员影响最大。我们镇上的农贸物资交流会和一个古庙会结合在一起,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会从二十三日开始持续一周左右。当然少不了秦腔演出,每天白天晚上都会持续上演优秀的本戏大戏。看的人们很是过瘾。那时学校也会放假,我和一些小伙伴或者家人也会早早来到镇上买点油糕之类的食物后,涌入到戏台前来看戏,尽管天气炎热,但是台下的观众依然是屏住呼吸,看得非常认真。特别是看到街道戏报上写的由著名戏曲演员李爱琴、郭明霞、陈仁义、刘茹慧登台献艺的《周仁回府》、《五典坡》、《下河东》、《辕门斩子》时,想着能一睹明星大腕们的精彩演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每次开演前开场锣鼓能敲将近一个小时,当听到锣鼓点越来越密集时随着台后演员的一声叫板之后,大幕拉开,演员出场亮相,正式演出才算开始。那激昂高亢、粗狂豪放的唱腔苍凉中带着雄壮,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剧情不时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生旦净末丑,各献其艺。从此,透过戏曲舞台的高台教化我便逐步认识了刚正不阿的包文拯、誓死不降威武不屈的汉使苏武、还有为了爱情忠贞不渝而甘守清贫的相府千金王宝钏、知晓了六月飞雪含冤而死的窦娥以及含辛茹苦教子成人的三娘王春娥。这些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指点着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让我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每次,看到舞台上披着战袍出征的杨家将时,我不由自主想起了古时千军万马血战金沙滩的悲壮画面,想起了“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也在我心中坚定了以后要当兵报效祖国的信念,事实是后来我真的参军到了部队,而且还是到了遥远的雪域高原,一呆就是十多年!这其中不乏秦腔对我的影响!
那时候由于我的父亲在东北工作,一年到头也只会在农忙和过年时会请假回家十多天。而操持家务,照顾我的祖母以及供给我们弟兄三个上学念书等,地里地外的一切农活变落在了勤劳的母亲的肩上。有一年春季,看到善良勤劳的母亲为了这个家,累弯了腰,两鬓增添了白发。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便斗胆给省电台编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特意为喜欢秦腔的戏迷母亲点播了一段王玉琴演唱的秦腔《三娘教子》。节目播出当天,从村头的大喇叭里听到儿子为其点播的戏曲节目时,母亲格外的高兴!我也听到了母亲爽朗的笑声!街坊邻居们也啧啧称赞她有我这样一个懂事孝顺的儿子。
慢慢长大后,由于学习,离家远了。而农村物资交流会也渐渐远去。 “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是八十年代人们对戏曲艺术挚爱程度形象生动且夸张的概括。九十年代电视渐渐在农村普及起来。于是,每周五晚上有电视的人家都会把电视频道调在陕西一台看固定的秦腔栏目《秦之声》。生性爱好秦腔的我为了不影响到学习也只有在周末或节假日空闲时打开收音机,锁定当时的省电台名牌专栏节目——《戏曲大观园》。主持人小惠轻松活泼的话语,至今仍记忆犹新。而好多戏曲常识也是那时从收音机上学到的。当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只要有空,我的那台收音机总是带在身边,每到戏曲播放时间都会专心致志的收听.毕业后离开了陕西听不到陕西电台了,更听不到秦腔了,但对秦腔的音乐非常敏感,电视节目里偶尔有一点秦腔音乐,我就知道是乡音.我很喜欢秦腔曲牌.感觉勾人心魄,荡气回肠.
后来陕西卫视上星了,在外地也能看到每周一晚上播出的《秦之声》节目了,接着中国秦腔网的开通更方便了我看戏学戏。听着熟悉的乡音想家的心情都会淡忘,只要有空我每周都坚持看。我的生活习惯也感染了身边的一些外地朋友,包括许多藏族朋友,他们都说比其他剧中的音乐好听多了!也都喜欢上了秦腔。而我自己在工作之余也自学了《周仁回府》、《三滴血》、《苏武牧羊》和《花亭相会》等戏的经典唱段。戏曲让我着了迷,秦腔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
如今,农村也很少像以前那样演大戏了。人们纷纷忙碌的奔波于城市中,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的我也未能像过去那样时常坐到戏台底下,观看精彩的秦腔古典戏。但是,每遇周末,自己都要打开中国秦腔网,欣赏任哲中、丁良生、刘随社和李小峰等名家演唱的戏曲片段,寻找消失的岁月。感受秦风秦韵!
广漠旷远、厚重肥沃的八百里秦川,曾经演绎过多少气壮山河的朝代更迭和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只有这大秦腔,也只能有这大秦腔,三秦大地上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有这大秦腔能使他们喜怒哀乐,大喜大悲。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粗犷豪放的大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我爱那古老的秦腔艺术瑰宝,胜似爱过自己的生命,因为西北人的豪放、沧桑在岁月的积淀中演化成了秦腔的精神之魂! 因为我是秦人!我要感谢上苍将我降生在这秦地,使我终生享有秦风秦韵,听秦腔、看秦腔、吼秦腔!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