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初学秦腔——不要一直把秦腔唱段当作歌曲唱
漫谈初学秦腔——系列4
不要一直把秦腔唱段当作歌曲唱。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一段唱腔,就如同学会了一首歌曲。刚开始,把唱段当歌曲唱,这是很自然的,学十几段、二十段唱腔,也就像学了许多歌曲一样。可是您如果一直把秦腔唱段当成歌曲去唱,时间长了,您就会觉着自己还是站在秦腔的门外。虽然也在唱,但对秦腔的基本规律仍然没有掌握。我曾经问过好多跟着自乐班唱了一两年、甚至两三年的爱好者,问他现在唱的这几句是啥板?他们的回答都是很含糊的。有的还能答对一点;有的则摇摇头,什么也不知道。由于长期把秦腔当歌曲唱,没有抓住秦腔唱腔的实质特征,基本要领没有掌握,就是唱的出了错,节奏坏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吃梆子”了,可自己也不觉得,别人指出错了,他们有的嘴上“谦虚”,可心里并不承认;有的人性情直率,就会当面发生争吵,甚至说:“我跟着碟片学,和某某名家唱得一模一样,就你能不够,专爱为人挑毛病”!有的自己唱的不断犯错误,害的乐队没法伴奏,可他还说,乐队不行,给自己没伴奏上。这样,一些有经验的技术好的人,每每遇到这样的“唱家”,总是低着头不言传,任他胡乱唱去。结果,使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学唱者进步缓慢。 所以,学唱腔一定要一边学,一边学习掌握秦腔板路的基本要素,要把学唱腔同学秦腔的基础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才能学得快、学的正确、准确。
当然,秦腔是一门综合各方面知识、博大精深的艺术门类,要全面掌握秦腔的诸多方面的学问,对于一生从事戏曲专业的专门人员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但对于广大秦腔业余爱好者来说,在学唱实践中,经过精心钻研,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秦腔的板式结构,也还是能够做到的,而且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否则,就只能把秦腔唱段当歌曲唱了。(因为我本人对秦腔也是处在学习过程中,在这里聊学秦腔,也不打算、也不可能涉及更具体的秦腔理论知识,只能从宏观角度同大家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途径等方面做些讨论,目的就是为了使初学秦腔的朋友不再重复他人的误区,收到好的学唱效果)。所以,在这里,建议喜爱秦腔演唱并且初学的朋友,在学习中一定不能一直把秦腔唱段当歌曲唱,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兴趣入门后,就要把秦腔的板路作为学习的重点,结合唱段一并进行。其实,板路和唱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分割开来对待也是不可能的。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板路是秦腔的灵魂和骨架,不懂板路,就肯定唱不好秦腔。从思想上一定要重视板路学习和掌握,不能因为难学、难掌握就回避它。事实上,我们好多朋友唱戏不懂板,也是从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到自乐班去瞎胡喊,图个发泄,图个痛快就行了。可反回来说,唱戏不仅仅是自己乐,也还要能给听的人带来享受;如果瞎胡喊,别人听着如鬼哭狼嚎一般感觉,非常痛苦,非常反感,那我们演唱的人自己又何来的快乐呢?
第二,向书本和光碟求教,是现在最简单易行的学习途径。介绍秦腔入门和秦腔基础理论的书籍、资料现在也比较多,肖炳、卢东升、邓曾奇等大师都出版有专门著作和光碟,特别是已故秦腔音乐专家肖炳先生的《秦腔音乐唱板浅释》一书,多年来一直被各类秦腔专业、业余戏校用作专用教材;这些书籍和光碟对于我们学唱或演奏秦腔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第三,要善于向秦腔专业人员和自己身边有特长的朋友学习。要虚心向他人求教。在参加自乐班活动中,同样的一段唱腔,可能有的朋友唱的非常好,要仔细听他是怎样唱的;不要急于自己演唱,当有高手或专业人员参加演唱和演奏的时候,正是我们观摩学习的好机会;常见到有的朋友,在演唱人员少或观众较少时,总是推推辞辞,不愿站出来;当有高手来演唱或观众较多时,则不顾一切地抢着唱。这样的做法是很让人反感的。
第四,参加秦腔知识学习班、讲座、培训等,也是很不错的学习机会。只要您真心实意地喜欢秦腔,掏点费用,也是非常值得的。 第五,拜师学艺是秦腔学习的最传统方法和途径。既就是最有天赋的人,也是需要老师指引的。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会避免走很多弯路,而且能够学的正规、准确,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要提醒的一点是,自乐班到处都有,但水平参差不齐。有没有比较正规的司鼓和板胡,是决定这个自乐班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有人编顺口溜形容一些低水平自乐班是:“胡砸梆子乱打鼓,五音不齐拉胡胡;面红脖粗青筋鼓,声嘶力竭表情苦”。当然,对群众性的自发秦腔娱乐活动不能要求过高,但对初学者来说,“打牢基础引对路”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些自乐班的乐队人员,自己本身对秦腔旋律、板路就一知半解,反梆子,黑牙子,胡琴弦不齐,按音不准又不知节奏,俗话叫“吃梆子胡胡”,在这样的班子里,恐怕好演员也会唱倒退了,初学者必然不会有长进的。所以,如果您刚开始学唱腔,一定找有正规司鼓和正规板胡的班子去实践,既就是您唱错了,也会有人为您纠正指导的。
漫谈初学秦腔——系列5
秦腔的“板”深奥吗?只要仔细琢磨,相信您一定能够弄清楚的!
好多朋友刚开始学唱秦腔,在家里跟着碟片学了两段段,也不知唱得对不对,试着到自乐班唱一下。见了乐队,心里难免紧张。有的地方节奏没把握好,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可能会给予指导,常常会谈起秦腔的“板”“眼”问题,这时候,您可能觉得听不明白,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这是因为,作为秦腔的骨架和灵魂,“板眼”问题是不可能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必须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并在学唱实践中不断体会、摸索,才能逐渐掌握。
那么,到底怎样认识秦腔的“板眼”呢?在我的上一篇帖子里,我已经向您推荐过有关学习资料,也介绍过一些学习途径和方法。其实,在咱们这个论坛里,就有好多行家、专家,例如:胡孙梦启、秦之人、乱弹、西北随芳、张高手、暖泉古柳、羲皇上人、礼泉冷娃、黄池河、竹园骄人,等等,还有许多潜水不说话、偶尔露峥嵘的神秘高手,他们在《戏曲知识》《梨园乱弹》《梨园笔会》等栏目发表的许多精彩的好文章、好回帖,也都很详细、很通俗的对秦腔的基础理论作了介绍。只要我们能够沉下心来,仔细研读这些文章和帖子,也是对我们学习秦腔基础知识有很大帮助的。至于我本人,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对秦腔知识知之甚少,在此班门弄斧,实在是很不好意思!但是,作为秦腔初学者,我能够深深体会到初学人的尴尬和不易。所以,硬着头皮在这里胡说八道,希望各位老师、前辈不要笑话哦!
那么,秦腔的“板”到底是个啥呢?记得我小时候学拉板胡,我爸爸敲着鼓点儿帮我掌握节奏。他问我知道啥是秦腔的板眼?我摇摇头说不上。他左手举着牙子问:“这是啥?”我说:“牙子”!他说:“牙子用啥做的?”我说:“小木板”.。他说:“说得很对!三片木板条串在一起,用手摇,木板条相互撞击,发出‘尺、尺’的声音,为唱腔旋律打节奏。这种节奏就叫作‘板’”;接着,爸爸又把鼓从鼓架上取下来,翻个个儿,指着被猪皮蒙着的小圆眼,问我“这是啥?”这回我没加思索就说:“眼!”“对!说得好!”爸爸一边鼓励我,一边对我讲“板、眼”这两个词汇的来历和含义。他说,板、眼只是戏曲音乐的行话;在音乐学中,板、眼就是节拍。板为强拍,眼为弱拍。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要素。我们大家唱歌时,不但要把音的高低唱准确,更要把音的长短唱准确,就是说要按节拍唱。唱秦腔也是一个道理,如果把节拍唱坏了,就叫“吃梆子”了。通常情况下,秦腔的鼓师们用牙子和梆子敲击强拍,用鼓槌敲“眼”,即敲弱拍,使秦腔音乐按照自身的规律,有节、有序地运行。
由此看来,“板”和“眼”就是秦腔音乐的节拍,“板”为强拍;“眼”为弱拍。
实际上,“板”,在整个秦腔音乐中是一个有着多重涵义的词汇。由于其涵义的多重性,往往会使初学者产生疑惑。这里有必要作一简要陈述。
第一,“板”是秦腔音乐的节奏规律。这在前面已经基本上说清了。随着戏剧情节的不断变化,秦腔唱腔的节奏也随之改变。时而缓慢的抒情;时而平缓的叙述;时而悲呛的呼号;时而愤怒的斥责。这些唱腔情绪的变化就是通过唱腔节奏的变化来展现出来的。因此,秦腔唱腔就有了以4/4拍为主的慢板;2/4为主的二六板;1/4拍和1/8为主的代板以及以自由节拍(无板无眼)表现的尖板、滚板等等。初学秦腔的朋友最容易犯的错误也主要在节奏问题上。在这里,我特别建议有兴趣的朋友,您可以向敲鼓的师傅或其他会打梆子的戏友去学敲梆子。通过学敲梆子,您就会很快掌握秦腔各个板式的节奏规律,自己唱戏就再也不会吃梆子了;别人吃了梆子您也能发现,如果愿意的话,您还能为他纠正错误呢。
第二,“板”是唱腔的曲牌名称,也就是板式的名称。这里所说的曲牌,非同于秦腔背景音乐的曲牌(如《柳生芽》《小桃红》),而指的是秦腔唱段的板式名称。如:慢板,二六,代板,尖板,滚板,二导板等;其实这些唱段的名称也是这段唱腔所运用的节奏类型。我以为,每个秦腔唱段,都可以有它的文字名称和音乐名称两种表述方式,举个例子,《刘彦昌哭的两泪汪》这段唱腔,它的文字名称就是《刘彦昌哭的两泪汪》;它的音乐名称就是《二六板》。如果您熟练掌握了秦腔唱段的板式内涵和称谓,在演唱时同乐队合作是很方便的。例如您要唱《老娘不必泪纷纷》,而且要叫板,您就可向乐队表示要唱“拉锤二六”,鼓师就会敲“匡打尺”。常见一些江湖剧团的演员在台上一边演戏一边给鼓师挂号,食指上举表示要尖板,手掌下压表示要榻板等等。
第三,“板”是唱腔的起板方法。例如慢板,如果用大铜器起,就叫大塌板;如果用鼓棰单击板鼓,就叫一锤安;如果要慢板唱得快一些,就叫中榻板(通常叫紧冬拦头);再快一些,就用三棰拦头或者一棰拦头(即:尺尺仓)。慢板起板后,演员要使动作(即使二反),就叫二反榻板;还有八鸽洗澡、慢板哭腔子等等。前段时间,看到西北随芳先生在《戏曲知识》版发了几个关于慢板哭腔的主题帖和对金钉子网友的几个跟帖,都讲的非常好,建议喜欢的朋友去学习。当然,二六板、代板也都根据不同的敲法有各种不同的名称。特别是二六板,起板方式很多,有用大铜器起的;有用手锣起的;有用牙子起的等等,要一样样弄清楚确实不容易的。建议有兴趣的朋友购买肖炳先生、卢东升先生、邓增奇先生的磁带和光碟,认真去听。
第四,“板”是唱腔暂停期间的过渡旋律。在秦腔行内,把这种过渡旋律叫作“歇板”,顾名思义,就是唱一唱,缓一缓的意思。老艺人都把这种歇缓旋律叫“游弦”。慢板、二六板、代板都有歇板,且有花音、苦音之分。歇板的运用并不是演员唱累了休息一下再唱,而是在演唱中为了穿插动作、白口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行腔方式。歇板属于唱腔旋律的一部分,在唱腔旋律中又独立而存在,准确地说,歇板就是一种能无限循环、反复演奏的唱腔过门。歇板在秦腔戏曲演唱中运用很广泛,如果您仔细研究,这些歇板的运用、变化、种类也是十分丰富的。这里推荐大家去学习胡孙梦启老先生在本栏目的主题文章《唱戏为啥要歇一歇》。
第五,“板”是唱腔的结束方式。唱腔的结束方式常见有“齐板、留板、砸板、荒板”等多种方式。一般地说,在唱腔唱完,后面再没有跟前段唱腔有紧密连接关系的唱段,就采用留板以外的几种落板法。如果落板很紧急,就用砸板;在一本戏或一折戏完全结束了的最后一句唱腔(无论那个角色),一般都要用荒板,表示戏演完了;只有留板和前面讲的歇板有关联,即留板之后必歇板。
第六,关于“撩板”、“撂板”和“上板”。 “撩板”是一种不按唱腔上下句对偶工整而结束的方式。其实这也可归在上面板的结束方式一问题中。撩板在尖板和浪头代板中经常运用。例如《打镇台》中李庆若出场,唱一句浪头代板就把板撩了,接着白口自报家门,再重新叫浪头紧代板;又如《斩秦英》中西宫旦出场只唱三句尖板就喝叫头子。等等。 “撂板”是唱腔中一种调皮唱法,例如《火焰驹》中李彦荣在边关瞭望时的唱腔、《放饭》中朱春灯的几句唱腔等,这些都是不常用的,演员在演唱中也不一定非的那样唱。 “上板”本无此说,但在唱腔中人们又频频使用这个词,容易对初学者造成混乱,故特别提说一下。人们经常把慢板转二六的那个行腔段叫“上板”。可见所谓“上板”的涵义也就是指慢板与二六板间的过渡,再无其他意义了。“上板”是初学唱腔者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节奏由4/4拍转为2/4拍的转折点,弄不好就可能吃梆子,一定要用心练习。
不要一直把秦腔唱段当作歌曲唱。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一段唱腔,就如同学会了一首歌曲。刚开始,把唱段当歌曲唱,这是很自然的,学十几段、二十段唱腔,也就像学了许多歌曲一样。可是您如果一直把秦腔唱段当成歌曲去唱,时间长了,您就会觉着自己还是站在秦腔的门外。虽然也在唱,但对秦腔的基本规律仍然没有掌握。我曾经问过好多跟着自乐班唱了一两年、甚至两三年的爱好者,问他现在唱的这几句是啥板?他们的回答都是很含糊的。有的还能答对一点;有的则摇摇头,什么也不知道。由于长期把秦腔当歌曲唱,没有抓住秦腔唱腔的实质特征,基本要领没有掌握,就是唱的出了错,节奏坏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吃梆子”了,可自己也不觉得,别人指出错了,他们有的嘴上“谦虚”,可心里并不承认;有的人性情直率,就会当面发生争吵,甚至说:“我跟着碟片学,和某某名家唱得一模一样,就你能不够,专爱为人挑毛病”!有的自己唱的不断犯错误,害的乐队没法伴奏,可他还说,乐队不行,给自己没伴奏上。这样,一些有经验的技术好的人,每每遇到这样的“唱家”,总是低着头不言传,任他胡乱唱去。结果,使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学唱者进步缓慢。 所以,学唱腔一定要一边学,一边学习掌握秦腔板路的基本要素,要把学唱腔同学秦腔的基础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才能学得快、学的正确、准确。
当然,秦腔是一门综合各方面知识、博大精深的艺术门类,要全面掌握秦腔的诸多方面的学问,对于一生从事戏曲专业的专门人员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但对于广大秦腔业余爱好者来说,在学唱实践中,经过精心钻研,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秦腔的板式结构,也还是能够做到的,而且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否则,就只能把秦腔唱段当歌曲唱了。(因为我本人对秦腔也是处在学习过程中,在这里聊学秦腔,也不打算、也不可能涉及更具体的秦腔理论知识,只能从宏观角度同大家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途径等方面做些讨论,目的就是为了使初学秦腔的朋友不再重复他人的误区,收到好的学唱效果)。所以,在这里,建议喜爱秦腔演唱并且初学的朋友,在学习中一定不能一直把秦腔唱段当歌曲唱,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兴趣入门后,就要把秦腔的板路作为学习的重点,结合唱段一并进行。其实,板路和唱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分割开来对待也是不可能的。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板路是秦腔的灵魂和骨架,不懂板路,就肯定唱不好秦腔。从思想上一定要重视板路学习和掌握,不能因为难学、难掌握就回避它。事实上,我们好多朋友唱戏不懂板,也是从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到自乐班去瞎胡喊,图个发泄,图个痛快就行了。可反回来说,唱戏不仅仅是自己乐,也还要能给听的人带来享受;如果瞎胡喊,别人听着如鬼哭狼嚎一般感觉,非常痛苦,非常反感,那我们演唱的人自己又何来的快乐呢?
第二,向书本和光碟求教,是现在最简单易行的学习途径。介绍秦腔入门和秦腔基础理论的书籍、资料现在也比较多,肖炳、卢东升、邓曾奇等大师都出版有专门著作和光碟,特别是已故秦腔音乐专家肖炳先生的《秦腔音乐唱板浅释》一书,多年来一直被各类秦腔专业、业余戏校用作专用教材;这些书籍和光碟对于我们学唱或演奏秦腔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第三,要善于向秦腔专业人员和自己身边有特长的朋友学习。要虚心向他人求教。在参加自乐班活动中,同样的一段唱腔,可能有的朋友唱的非常好,要仔细听他是怎样唱的;不要急于自己演唱,当有高手或专业人员参加演唱和演奏的时候,正是我们观摩学习的好机会;常见到有的朋友,在演唱人员少或观众较少时,总是推推辞辞,不愿站出来;当有高手来演唱或观众较多时,则不顾一切地抢着唱。这样的做法是很让人反感的。
第四,参加秦腔知识学习班、讲座、培训等,也是很不错的学习机会。只要您真心实意地喜欢秦腔,掏点费用,也是非常值得的。 第五,拜师学艺是秦腔学习的最传统方法和途径。既就是最有天赋的人,也是需要老师指引的。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会避免走很多弯路,而且能够学的正规、准确,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要提醒的一点是,自乐班到处都有,但水平参差不齐。有没有比较正规的司鼓和板胡,是决定这个自乐班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有人编顺口溜形容一些低水平自乐班是:“胡砸梆子乱打鼓,五音不齐拉胡胡;面红脖粗青筋鼓,声嘶力竭表情苦”。当然,对群众性的自发秦腔娱乐活动不能要求过高,但对初学者来说,“打牢基础引对路”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些自乐班的乐队人员,自己本身对秦腔旋律、板路就一知半解,反梆子,黑牙子,胡琴弦不齐,按音不准又不知节奏,俗话叫“吃梆子胡胡”,在这样的班子里,恐怕好演员也会唱倒退了,初学者必然不会有长进的。所以,如果您刚开始学唱腔,一定找有正规司鼓和正规板胡的班子去实践,既就是您唱错了,也会有人为您纠正指导的。
漫谈初学秦腔——系列5
秦腔的“板”深奥吗?只要仔细琢磨,相信您一定能够弄清楚的!
好多朋友刚开始学唱秦腔,在家里跟着碟片学了两段段,也不知唱得对不对,试着到自乐班唱一下。见了乐队,心里难免紧张。有的地方节奏没把握好,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可能会给予指导,常常会谈起秦腔的“板”“眼”问题,这时候,您可能觉得听不明白,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这是因为,作为秦腔的骨架和灵魂,“板眼”问题是不可能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必须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并在学唱实践中不断体会、摸索,才能逐渐掌握。
那么,到底怎样认识秦腔的“板眼”呢?在我的上一篇帖子里,我已经向您推荐过有关学习资料,也介绍过一些学习途径和方法。其实,在咱们这个论坛里,就有好多行家、专家,例如:胡孙梦启、秦之人、乱弹、西北随芳、张高手、暖泉古柳、羲皇上人、礼泉冷娃、黄池河、竹园骄人,等等,还有许多潜水不说话、偶尔露峥嵘的神秘高手,他们在《戏曲知识》《梨园乱弹》《梨园笔会》等栏目发表的许多精彩的好文章、好回帖,也都很详细、很通俗的对秦腔的基础理论作了介绍。只要我们能够沉下心来,仔细研读这些文章和帖子,也是对我们学习秦腔基础知识有很大帮助的。至于我本人,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对秦腔知识知之甚少,在此班门弄斧,实在是很不好意思!但是,作为秦腔初学者,我能够深深体会到初学人的尴尬和不易。所以,硬着头皮在这里胡说八道,希望各位老师、前辈不要笑话哦!
那么,秦腔的“板”到底是个啥呢?记得我小时候学拉板胡,我爸爸敲着鼓点儿帮我掌握节奏。他问我知道啥是秦腔的板眼?我摇摇头说不上。他左手举着牙子问:“这是啥?”我说:“牙子”!他说:“牙子用啥做的?”我说:“小木板”.。他说:“说得很对!三片木板条串在一起,用手摇,木板条相互撞击,发出‘尺、尺’的声音,为唱腔旋律打节奏。这种节奏就叫作‘板’”;接着,爸爸又把鼓从鼓架上取下来,翻个个儿,指着被猪皮蒙着的小圆眼,问我“这是啥?”这回我没加思索就说:“眼!”“对!说得好!”爸爸一边鼓励我,一边对我讲“板、眼”这两个词汇的来历和含义。他说,板、眼只是戏曲音乐的行话;在音乐学中,板、眼就是节拍。板为强拍,眼为弱拍。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要素。我们大家唱歌时,不但要把音的高低唱准确,更要把音的长短唱准确,就是说要按节拍唱。唱秦腔也是一个道理,如果把节拍唱坏了,就叫“吃梆子”了。通常情况下,秦腔的鼓师们用牙子和梆子敲击强拍,用鼓槌敲“眼”,即敲弱拍,使秦腔音乐按照自身的规律,有节、有序地运行。
由此看来,“板”和“眼”就是秦腔音乐的节拍,“板”为强拍;“眼”为弱拍。
实际上,“板”,在整个秦腔音乐中是一个有着多重涵义的词汇。由于其涵义的多重性,往往会使初学者产生疑惑。这里有必要作一简要陈述。
第一,“板”是秦腔音乐的节奏规律。这在前面已经基本上说清了。随着戏剧情节的不断变化,秦腔唱腔的节奏也随之改变。时而缓慢的抒情;时而平缓的叙述;时而悲呛的呼号;时而愤怒的斥责。这些唱腔情绪的变化就是通过唱腔节奏的变化来展现出来的。因此,秦腔唱腔就有了以4/4拍为主的慢板;2/4为主的二六板;1/4拍和1/8为主的代板以及以自由节拍(无板无眼)表现的尖板、滚板等等。初学秦腔的朋友最容易犯的错误也主要在节奏问题上。在这里,我特别建议有兴趣的朋友,您可以向敲鼓的师傅或其他会打梆子的戏友去学敲梆子。通过学敲梆子,您就会很快掌握秦腔各个板式的节奏规律,自己唱戏就再也不会吃梆子了;别人吃了梆子您也能发现,如果愿意的话,您还能为他纠正错误呢。
第二,“板”是唱腔的曲牌名称,也就是板式的名称。这里所说的曲牌,非同于秦腔背景音乐的曲牌(如《柳生芽》《小桃红》),而指的是秦腔唱段的板式名称。如:慢板,二六,代板,尖板,滚板,二导板等;其实这些唱段的名称也是这段唱腔所运用的节奏类型。我以为,每个秦腔唱段,都可以有它的文字名称和音乐名称两种表述方式,举个例子,《刘彦昌哭的两泪汪》这段唱腔,它的文字名称就是《刘彦昌哭的两泪汪》;它的音乐名称就是《二六板》。如果您熟练掌握了秦腔唱段的板式内涵和称谓,在演唱时同乐队合作是很方便的。例如您要唱《老娘不必泪纷纷》,而且要叫板,您就可向乐队表示要唱“拉锤二六”,鼓师就会敲“匡打尺”。常见一些江湖剧团的演员在台上一边演戏一边给鼓师挂号,食指上举表示要尖板,手掌下压表示要榻板等等。
第三,“板”是唱腔的起板方法。例如慢板,如果用大铜器起,就叫大塌板;如果用鼓棰单击板鼓,就叫一锤安;如果要慢板唱得快一些,就叫中榻板(通常叫紧冬拦头);再快一些,就用三棰拦头或者一棰拦头(即:尺尺仓)。慢板起板后,演员要使动作(即使二反),就叫二反榻板;还有八鸽洗澡、慢板哭腔子等等。前段时间,看到西北随芳先生在《戏曲知识》版发了几个关于慢板哭腔的主题帖和对金钉子网友的几个跟帖,都讲的非常好,建议喜欢的朋友去学习。当然,二六板、代板也都根据不同的敲法有各种不同的名称。特别是二六板,起板方式很多,有用大铜器起的;有用手锣起的;有用牙子起的等等,要一样样弄清楚确实不容易的。建议有兴趣的朋友购买肖炳先生、卢东升先生、邓增奇先生的磁带和光碟,认真去听。
第四,“板”是唱腔暂停期间的过渡旋律。在秦腔行内,把这种过渡旋律叫作“歇板”,顾名思义,就是唱一唱,缓一缓的意思。老艺人都把这种歇缓旋律叫“游弦”。慢板、二六板、代板都有歇板,且有花音、苦音之分。歇板的运用并不是演员唱累了休息一下再唱,而是在演唱中为了穿插动作、白口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行腔方式。歇板属于唱腔旋律的一部分,在唱腔旋律中又独立而存在,准确地说,歇板就是一种能无限循环、反复演奏的唱腔过门。歇板在秦腔戏曲演唱中运用很广泛,如果您仔细研究,这些歇板的运用、变化、种类也是十分丰富的。这里推荐大家去学习胡孙梦启老先生在本栏目的主题文章《唱戏为啥要歇一歇》。
第五,“板”是唱腔的结束方式。唱腔的结束方式常见有“齐板、留板、砸板、荒板”等多种方式。一般地说,在唱腔唱完,后面再没有跟前段唱腔有紧密连接关系的唱段,就采用留板以外的几种落板法。如果落板很紧急,就用砸板;在一本戏或一折戏完全结束了的最后一句唱腔(无论那个角色),一般都要用荒板,表示戏演完了;只有留板和前面讲的歇板有关联,即留板之后必歇板。
第六,关于“撩板”、“撂板”和“上板”。 “撩板”是一种不按唱腔上下句对偶工整而结束的方式。其实这也可归在上面板的结束方式一问题中。撩板在尖板和浪头代板中经常运用。例如《打镇台》中李庆若出场,唱一句浪头代板就把板撩了,接着白口自报家门,再重新叫浪头紧代板;又如《斩秦英》中西宫旦出场只唱三句尖板就喝叫头子。等等。 “撂板”是唱腔中一种调皮唱法,例如《火焰驹》中李彦荣在边关瞭望时的唱腔、《放饭》中朱春灯的几句唱腔等,这些都是不常用的,演员在演唱中也不一定非的那样唱。 “上板”本无此说,但在唱腔中人们又频频使用这个词,容易对初学者造成混乱,故特别提说一下。人们经常把慢板转二六的那个行腔段叫“上板”。可见所谓“上板”的涵义也就是指慢板与二六板间的过渡,再无其他意义了。“上板”是初学唱腔者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节奏由4/4拍转为2/4拍的转折点,弄不好就可能吃梆子,一定要用心练习。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