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玛如

达玛如

达玛如,藏族、蒙古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又称达如、达日。蒙古语称丹不楞儿、布楞儿。 汉族称法鼓、拨浪鼓。流行于西藏、内蒙古自治区藏传佛教寺院中。

人物名片

  • 中文名达玛如
  • 别    名达如、达日、丹不楞儿、布楞儿
  • 定    义藏族、蒙古族棰击膜鸣乐器
  • 流行地区西藏、内蒙古自治区藏传佛教寺院

形制结构

历史久远,其形近似古代无柄鼗鼓。是一种无木柄的小型双面细腰拨浪鼓,但异于内地流传 的拨浪鼓。鼓体
由两个底部对接、中腰相通的碗形腔体组成(图)。旧时,藏族地区多两个人的头盖骨制作,在其底部中央钻孔,用胶粘固于木制的环形联结体上。有的寺院还象牙制作,选取整块牙料雕琢成形。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中的丹不楞儿,则多使用紫 木或红木制作。鼓体大小不等,规格尺寸不一。较大者,鼓面直径20厘米~30厘米,鼓厚(两个碗形鼓腔)10厘米~12厘米,多为木制。较小者,鼓面直径7厘米~10厘米、鼓厚7厘米~8厘米,多为人头骨或象牙制。小达玛如的两端鼓面,均蒙以墨绿色羊皮(将皮膜浸泡于铜锈与酸类物质溶液中进行着色);大达玛如则蒙以牛犊皮或猪皮。鼓身多涂以棕、红或绿色漆。鼓腰(木制联结体)左右两侧各系一条皮绳或丝绳,绳端系以用皮革或绒布包制而成的球状硬质小鼓坠,四周镶有装饰银片,并在活环中拴系彩色缎带或丝穗作为装饰,缎带上还缀有白色小贝壳,有的缎带长达50厘米。在藏族地区,虽同属藏传佛教,但因教派不同,使用的达玛如也不同,宁玛派多用较大的,格鲁派常用较小的。拉萨大昭寺(格鲁派)的象牙达玛如,鼓面呈椭圆形,长9.5厘米、宽8.3厘米、鼓厚5.6厘米、鼓坠丝绳长4.5厘米,鼓面墨绿色。

演奏方法

演奏时,乐僧右手拇指、食指执鼓腰部位,其余手指托彩色缎带或鼓穗,快速左右往复转动手腕,使鼓坠敲击两端鼓面而发音,音色清脆、响亮。是藏传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宗教乐器,主要作为寺院的法器,用于诵经中。当僧侣集体诵经时,领经的活佛 或喇嘛便持而摇之,僧侣单独诵经时也要敲击达玛如。此外,寺院里表演羌姆或民间艺人演出热巴鼓铃舞时,领舞者也常手持小达玛如,边奏边舞。

博物馆收藏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的一面达玛如,红木制,两端鼓面蒙以羊皮,鼓面呈椭圆形,长径12.5厘米、短径11厘米、鼓厚9厘米、丝绳长7厘米,鼓坠为两粒小红珠。此鼓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