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鼓

竹鼓

竹鼓,又称竹筒鼓、升筒鼓。佤、布朗、傣、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区,几乎家家都有竹鼓,供儿童敲击娱乐。广泛流行于云南省沧源、耿马、西盟、孟连、澜沧、德宏等地。

人物名片

  • 中文名竹鼓
  • 别    名竹筒鼓、升筒鼓
  • 简    介民间乐器的一种

文献记载

由于竹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竹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竹鼓人”来管理竹鼓制、击竹鼓等事。竹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竹鼓,如寂祠用的雷竹鼓、灵竹鼓、乐队中的晋竹鼓等。
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竹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竹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竹鼓。此外,路竹鼓、晋竹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竹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竹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乐器历史

最早的竹鼓,是用大龙竹筒做成的竹制体鸣乐器,后来才蒙以猪膀胱、青蛙皮或蛇皮。德宏傣族,称竹鼓为猪尿泡鼓。澜沧布朗族,称竹鼓为土鼓或地鼓,它的使用与风俗活动有密切关系。过去,凡遇久旱不雨之年,根据民族传统风俗,全寨要举行宗教祈雨祭祀活动,多在寨外山坡大青树下,挖一深30厘米的圆坑,将竹鼓置于坑内,坑前置桌供以鸡、酒、糯米饭 等食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坑前边念祈祷词边执小棍击敲。本世纪70年代末,经过沧源佤族自治县音乐工作者的改造发展,在鼓腔下端延展出鼓腰与鼓足,使之能立地演奏。 

形制结构

大小不同的数面竹鼓组成一套。形制美观大方,富有地方特色。
竹鼓又一制作,竹鼓外形精美,它是用三节大龙竹筒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鼓身常有图饰,有时竹鼓在舞动中还插上几根孔雀羽毛,是阿佤最珍视和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表现了阿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竹鼓在阿佤人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从竹鼓中看到了孔雀和大象,无不表明出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演奏方法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