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比亚

达比亚

达比亚是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碧江、福贡、兰坪等地。为怒族弹拨乐器。又称“达边”,当地汉族人称“怒族琵琶”。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碧江、贡山、福贡和兰坪等地。“达比亚”是怒语,僳僳族称之为“其布厄”。

人物名片

  • 中文名达比亚
  • 性    质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
  • 用    途独奏或民间歌舞伴奏
  • 流行地区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
  • 另    名达边

简介

达比亚虽有琵琶之称,但其形制唐琵琶要古老,唐琵琶在传入之初已有品位,而达比亚至今无品。
怒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乐器,形似琵琶,呈椭圆形或三角形,张四条琴弦,音色清脆明亮,有丰富的表现力。青年男女谈恋爱,不是用语言来交谈,而是靠“达比亚”和“口弦”两种怒族乐器来“弹”。男青年多用“达比亚”向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女青年则用“口弦”作答,他们都能够从对方的曲调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义。

相关传说

在怒族山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怒族孤儿,从小失去双亲,他无房无地,独自居住在深山的岩洞里,生活十分凄苦。一天,他找来一块黄桑木树干,掏空后做成了一件达比亚。每天夜晚,孤儿就弹起这件乐器,排解寂寞,抒发情怀。清脆的琴声感动了山寨里一位勤劳美丽的姑娘,她走出家门与孤儿结为夫妻。从此,达比亚在怒族中流传开来。直至今日,它仍是怒族青年男女夜晚谈情说爱的媒介乐器。

乐器制成

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构成(图)。通体使用一整块木料制作,三角形或梨形音槽,有柄,颈微屈,颈端四轸,系同等粗细四弦,系4条羊肠弦,现多改用钢丝弦。正面蒙以松木薄板,其上开有若干小圆形出音孔。以琴颈作为指板,不设品位。多采用楠木或黄桑木挖凿而成,全长65厘米左右。共鸣箱呈梯形、椭圆形或三角形,正面蒙以松木或杉木面板,在板的中部开有若干个圆形小出音孔。琴头平顶无饰,两侧置有四个木制弦轴(左右各二)。琴杆短而宽,表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面板下方置有木制琴马。张四条琴弦,以前使用羊肠弦,现在多用钢丝弦。 演奏时,将共鸣箱置于胸前,琴头斜向左方。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弦,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弹拨琴弦发音。因演奏的曲调不同而有多种定弦法,常用的定弦为:a、c1 、e1、a1;g、c1、e1、g1;c1、e1、g1、b1;a1、d1、e1、c2;d1、g1、a1、d2等。音色清脆、明亮。常以中间两弦弹奏旋律,内、外两弦配以和声衬托。左手很少变换把位,常用擞音、带音、打音等技法;右手除弹、挑外,常用勾、抹、摭、分等技法。达比亚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是怒族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在《琵琶舞》等生活舞蹈中,演奏者边弹边舞,并频繁使用空弦扫弦,以加强舞蹈音乐的节奏感。独奏曲有《哭调》、《送葬调》、《织布调》、《友情调》、《相爱调》和《阿尼木尼哦》等。
“达比亚”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达比亚”形如古“琵琶”,分椭圆形和三角形两种。经以四根钢丝为弦,采用三度或五度定音法,没有固定的品位,只以蜂蜡作点为标记。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弹奏,左手食、中、无名指按弦。“达比亚”很受怒族青壮年的偏爱,他们上山打猎、下河捕鱼、外出旅游都要带着它。男青年多用“达比亚”向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女青年则用口弦报答。

演奏技巧

演奏时琴头向左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弹拨。音量较小,音色明亮柔和。因演奏曲调不同而有多种定弦法,以中间两弦奏旋律,外边两弦配以和声衬托。
达比亚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如琵琶舞)伴奏,在当地的歌舞中,乐手们兴之所至,往往会改变持琴姿势,把琴举过头顶,反持于右肩上歌舞,颇具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形象。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