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箫

合欢箫

合欢箫,是壮族一种奇特的嗓振气鸣乐器。合欢萧虽然称作箫,但非常独特,只管端开有吹孔,管身上却没有按音孔。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之畔邕宁县等桂南一带农村。中国常见的各种箫笛乐器,管身上都开有吹孔和按音孔。

人物名片

  • 中文名合欢箫
  • 乐    器气鸣乐器

简介

合欢箫的名称来源于两种与“合欢”有关的含意,一是用一段竹管破开两半后再合拢而成,二是常为壮语称作“欢”的山歌调伴奏。既是两半相合 的管身,又为其伴和作“欢”,所以才有了
合欢箫之名。这是壮族人民就地取材,并结合 本民族民歌曲调而创制的乐器,虽然文献上没有留下它的踪迹,但从其流传和应用看来,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结构

合欢箫结构极为简单,管身为一节两端带节隔的竹管,是采用当地生长的一种称作“单竹” 的竹材制成的,这种竹子竹节长、管壁薄。制作时,一般多选用一节长60厘米左右、外径 1.5厘米~2厘米的竹管,但两端都带竹节,管身必须顺直。在两端节隔的截 面中 央,平行开出一个长条形的通孔,并顺着这两个通孔,将竹管破开为均分的两半,然后再将 其原样合拢,两端用橡皮筋箍紧,便制成了一支合欢箫。这种箫的管身不分首尾 ,因为两端所开的长条形通孔相同,任何一端均可作为吹孔,而另一端便是出音孔。管身上 既无按音孔,更无簧哨,只留有两条破开的痕迹。虽然如此,人们还是将一端固定为管首, 用作吹孔,并在另一端系以飘穗作为装饰。

演奏方法

演奏时,管身竖置,奏者口含管首吹孔,对着长条形通孔哈气哼鸣,气流在管内击发合拢的 两边竹片,便可发出嗓音与竹片振动的混合音响。演奏者左手扶持管身下端,右手拇指、食 指沿着管身上下移动,按触管身外表的不同部位,使哼鸣之声冲激合拢的管壁,可调节竹片 的振动幅度,改变混响的音量和音色。吹箫时必须有正确的口形,气流通过呼吸道、口腔、嘴唇吹入箫的吹孔,使箫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吹箫时必须有正确的口形,气流通过呼吸道、口腔、嘴唇吹入箫的吹孔,使箫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风门”就是指气流通过的唇孔。“口风”是指通过风门呼出的气流也就是指呼吸与口形配合形成的气流。风门是否开得正确决定着箫的音色音准。
正确的口形如下:唇肌和面部肌肉配合协调,口两边嘴角肌肉向后拉,面部呈微笑状,双唇中间部分形成椭圆形风门,舌处于自然状态。
吹奏时,注意劲要用在内边嘴角肌肉处,双唇中间风门处绝对不能用力。嘴唇的薄厚不是风门好坏的绝对条件。如果嘴唇较厚,可多向后拉一点或用乐器将下唇多压一点。一般说,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后基本一致,但上唇可略靠前一点,不致影响箫的音色。切忌一唇过于靠前,一唇过于靠后。
风门形成后可以有大小变化,嘴唇两边肌肉拉力可帮助风门的变化,风门开大时,两边嘴角肌肉拉力相对减小(少用力);风门开小时,两边嘴角肌肉向后拉力反而加大(多用力)。这一变化,一般外表不太明显,要在练习时切身体会。
口风也有粗细缓急之分。音的高低强弱变化,主要是由口风来决定的,口风急发音高,口风缓发音低,口风粗发音强,口风细发音弱。风门和口风配合好了,我们才能吹奏出委婉曲调,抑扬顿挫的箫音。这就必须通过吹奏者运用正确的方法,经常刻苦的练习才能达到。而其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要掌握呼吸与口形的密切配合,要发展呼吸与口形协调一致的功能。在实际吹奏中的呼吸和口形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呼吸变化集中表现在吸气量的多少和呼气(口风)的缓急粗细上。口形的变化则表现在风门的大小、口劲的大小上。

特点

合欢箫是靠演奏者的声带振动作为音源的,它的音高、音域均与人声相同,富于歌唱性,所 以合欢箫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田园风味。合欢箫结构极为简单,管身为一节两端带节隔的竹管,是采用当地生长的一种称作“单竹”的竹材制成的,这种竹子竹节长、管壁簿。制作时,一般多选
用一节长60厘米左右,外径1.5厘米一2厘米的竹管,但两端都带竹节。管身必须顺直。在两端节隔的截面中央,平行开出一个长条形的通孔,并顺着这两个通孔,将竹管破开为均分的两半,然后再将其原样合拢,两端用橡皮筋箍紧,便制成了一支合欢箫。这种箫的管身不分首尾,因为两端所开的长条形通孔相同,任何一端均可作为吹孔、而另一端便是出音孔,管身上既无按音孔、更无簧哨、只留有两条破开的痕迹。虽然如此,人们还是将一端固定为管首、用作吹孔,并在另一端系以飘穗作为装饰。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推荐